-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漳州市2025届高三毕业班第四次教学质量检测
语文试题
本试题卷共10页,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诗大序》曰:“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刘熙载认为“志”含有道德属性,因为“立志只是立其为善不为恶,从正不从邪之志”。章太炎则认为:“语曰:‘在心为志,发言为诗。’可见诗是发于性情。”在他看来,“三国以前的诗,都从真性情流出”。从“情”字出发,并以此为判准,章太炎自然要贬低东晋时期的“清谈诗”和宋代的“理学诗”。但从“诗”的本义看,似乎并非如此简单明了。周亮工就认为:“情理并至,此盖诗与文所不能外也。”
在“德”与“艺”的关系上,刘熙载认为:“诗品出于人品。”王国维同样认为作品之伟大取决于作者人格之伟大。他说:“三代以下之诗人,无过于屈子、渊明、子美、子瞻者。此四子者若无文学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故无高尚伟大之人格,而有高尚伟大之文章者,殆未之有也。”在中国人视之,倘若离开作者人格的道德积淀,文艺作品就会丧失其真正的价值。
孔子在历史上开辟了“诗教”传统。相传周公“制礼作乐”,而孔子则把诗歌纳入礼教的路径,既体现了中国伦理本位主义偏好,也契合了中国社会的固有诉求。孔子曰:“诗三百篇,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思无邪”原本出自《诗经·鲁颂》。“思”本是彼时诗歌中通用的发语辞,并无具体含义,关键即在“无邪”二字;但它却被孔子赋予整部《诗经》根本旨趣之意涵。孔子的这一思想由此成为诗教传统的源头。因为“他对《诗》三百篇的总评价,归结为‘无邪’二字,认为诗和道德修养自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自此开了诗教的先河。这对中国审美传统的影响可谓至深至远。“孔丘论诗主张之重在礼教,那就可知此后汉宋诸儒对兴观群怨的注释,实际上都是根据孔丘温柔敦厚的思想来作解释的。”钟嵘《诗品》曰:“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这分明说的是诗能引发人的情感激荡,且超乎时空限囿。但深入一层看,却还有道德的寄托和负荷之意在。倘若离开了道德的内涵和寄托,空洞的情感是无法具有如此震撼效果的。
当然,文艺毕竟是审美创造活动的表达和产物,倘若道德功能走向极致,甚至反噬审美本身,那么“矫枉过正”也就在所难免。在论及魏晋文学时,鲁迅说:“曹丕的一个时代可说是‘文学的自觉时代’。”此即一个明显例证。在一定意义上,这可被看作一种逆流,即唯美主义式的“反动”;但从历史的长时段看,这毕竟只是中国古代审美传统漫长乐章中的一个短促的插曲。到了唐代,韩愈在“原儒”的大背景下拨乱反正,明确提出了“文以载道”的主张。
(摘编自何中华《从中国审美传统特质看中国文论话语自主性》)
材料二:
中国传统审美意识都是在生活生产实践中生长起来的,审美与生活处于不离不弃的圆融状态,中国泛审美意识,根植于中国本土的文化传统,这与中国传统儒、释、道分别对“善”“佛”“道”的阐发方式密切相关。
儒家的“尽善尽美”思想,将美感的生成与和“礼”“善”相关的伦理道德因素关联在一起,“善”(伦理)和“美”(审美)被置于一种泛审美的关系之中。“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孔子并不将“美”与日常的伦理道德实践“善”相割裂,而是讲求礼乐相济,在一种至高的道德境界之中洋溢着“美”的因素。道家认为世间万物由阴阳虚实交互构成,其中虚体之气更具本质性。道家的这种理念深刻影响了中华民族的审美观念,中国传统的“美”的理念主要指向万物虚实相生构造中“虚”的一面,任何物均有通达本体之“虚”的一面,因此,万物均有生成审美及超越性意义的可能。禅宗也影响了中国传统美的生成方式。禅宗讲求“即心即佛”,佛之真理的获取,不在缥缈的彼岸,而在可见的周遭生活场域,劈柴担水,无非妙道,行住坐卧,皆在道场。生活里尽是禅机。万物之“真”与“美”的生成,就源自人对周遭生活世界与自然世界的领悟。
受儒、释、道三者意义阐发方式的影响,中国传统也试图在日常生活之中生发某种审美经验,并适时地将这种审美经验上升至哲学层面。美或者哲学上的超越性意义,就源自这种日常生存境遇及日常经验。比如中国艺术之“象”思维就是一种基于现实感性经验的思维,源于一种对世间万物的感性经验,以有形的、感性的“象”来触及难以言说的“意”或“道”。
中国传统文化语境下的审美因素,不仅仅指涉诗文、书画、音乐等“艺术之美”,还指涉天地之美、器物之美、起居生活方式之美、饮食之美、历史古物之美等。中国美学传统具有一种强烈的在世特征,从周遭日常生活经验出发来生成某种美感因素,探究人与万物相交互的那种最为细微的感性因素,尽可能地将周遭生活世界“审美化”“感性化”。相较而言,康德对“美”的建构与“先验”“非功利性”“天才”等因素关联在一起,中国传统诸多审美观念建立在人对自然万物及生活世界的感性经验之上,这就意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2025届福建省龙岩市高三二模(5月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docx
- 2025届福建省龙岩市高三二模(5月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docx
- 2025届福建省宁德市高三三模(5月模拟检测)语文试题.docx
- 2025届福建省宁德市高三三模(5月模拟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docx
- 2025届福建省泉州市高中毕业班适应性练习语文试卷.docx
- 2025届福建省泉州市高中毕业班适应性练习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docx
- 2025届福建省漳州市高三四模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docx
- 2025届甘肃省白银市高三三模考试语文试题.docx
- 2025届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一中高三三模语文试题.docx
- 2025届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一中高三三模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docx
- 2025届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docx
- 2025届贵州省遵义市高三三模语文试题.docx
- 2025届河北省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docx
- 2025届河北省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docx
- 2025届河南省开封市等2地高三三模考试语文试题.docx
- 2025届河南省开封市等2地高三三模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doc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