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木叶”》教学课件27张.ppt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木叶”是文章论题,本文是就古诗中“木叶”意象进行分析说理。;;理思路;初读课文;;朱光潜说:“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字训其义,句贯其意”,逐步进入“字会、意会、情会、理会、神会”的境界。”;活动1:探究诗歌语言暗示性

“木”、“木叶”的艺术特征是什么?写木叶的真正目的何在?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落下绝不是碧绿柔软的叶子,而是窸窣飘零透些微黄的叶子,我们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这就是“木叶”的形象所以如此生动的缘故。;微黄干燥;品读语段2

首先我们似乎应该研究一下,古代的诗人们都在什么场合才用“木”字呢?也就是说都在什么场合“木”字才恰好能构成精妙的诗歌语言;事实上他们并不是随处都用的,要是那样,就成了“万应锭”了。;微黄干燥;活动2:鉴赏诗句

请同学们品读下列诗句,结合对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理解,解读诗句“水”意象。

(1)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

(2)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杜甫《客至》

(3)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杨慎《临江仙》;;①“木叶”是什么呢?

按照字面的解释,“木”就是“树”,“木叶”也就是“树叶”。

②可是问题却在于我们在古代的诗歌中为什么很少看见用“树叶”呢?

其实“树”倒是常见的

③可是为什么单单“树叶”就不常见了呢?

大概遇到“树叶”的时候都简称为“叶”。……(举大量木叶的诗句)可见洗练并作为“叶”字独用的理由。

④那么“树叶”为什么从来就无人过问呢?至少从来就没有产生过精彩的诗句。

而事实又正是这样的,自从屈原以惊人的天才发现了“木叶”的奥妙,此后的诗人们也就再不肯轻易把它放过;于是一用再用,熟能生巧;还发展出了“落木”。

⑤我们无妨这么说:“无边落叶萧萧下”,岂不更为明白吗?然而天才的杜甫却宁愿省掉“木叶”之“叶”而不肯放弃“木叶”之“木”,这道理究竟是为什么呢?

从“木叶”发展到“落木”,其中关键显然在“木”???一字,其与“树叶”或“落叶”的不同,也正在此。

⑥像“无边落木萧萧下”这样大胆的发挥创造性,难道不怕死心眼的人会误以为是木头自天而降吗?

而我们的诗人杜甫,却宁可冒这危险,创造出那千古流传形象鲜明的诗句

⑦这冒险,这形象,其实又都在这一个“木”字上,然则这一字的来历岂不大可思索吗?

在这里我们就不得不先来分析一下“木”字。;饱满;请同学们利用所学语言暗示性的知识,采用比较的方法,分析“黄花”“菊花”不同的暗示性特征。(形态、艺术特征、内在情感)

满地黄花堆。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李清照《声声慢》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醉花阴》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杜牧《九日齐山登高》;;;;;;;;

文档评论(0)

158****2033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