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智能汽车从辅助驾驶迭代到自动驾驶
技术路线探讨
2025年5月22日
人类对汽车智能化的追求:第一个避撞雷达
智能化的基础:环境感知传感器
2
AI是智能新能源汽车的灵魂
电动汽车只是基础平台,接入AI才是颠峰
特斯拉的完全端到端技术引领了智能驾驶的技术方向
ScalingLaw:200万辆量产车的用户数据闭环、100亿美元建设的Dojo高算力数据处理了AI训练平台
算力优势之下特斯拉的用户数据闭环,实现了用户数据高效利用正循环
特斯拉刮起了“端到端”风
输入摄像头图像输出运动决策
提升了上限:丝滑
“端到端”从用户体验角度是
“丝滑”,与人工准则模型不同,
采用用户数据闭环采集的数据训
练出来的AI模型,驾驶风格更像
一个“老司机”。
丢掉了下限:安全
完全“端到端”模型取消了安全
准则模型,以用户驾驶数据驱动
的AI算法能保住安全底线吗?
5
FSDV12模型20亿英里数据优化后:已标注为Supervised
端到端方案中神经网络是关键,有望实现全局最优解
◆原理:与模块化方案相比,端到端自动驾驶方案将感知、规划、
控制各环节一体化,去除了各模块基于规则的代码,将传感器
收集到的信息直接输入神经网络,经过处理后能够直接输出自
动驾驶指令,使得整个系统端到端可导。
◆优点:能够降低对激光雷达、高精地图、人工的依赖,减少中
间环节的成本;模型上限高,可以得到近似全局最优解。
◆缺点:模型能力起步较慢,解释简单场景不如模块化架构,模
型下限低;中间“黑盒”解释性差模块输出的特征会传递到之
后的模块来辅助下游任务,这样的模型结构实现了端到端可导,
显著提升了模型的可解释性。
6
目前国内环境感知方案,采用多传感器融合是主流形态
多种运动规划模型:AI老司机+本能安全(AI+准则)+紧急安全(准则)
确保安全底线,也能弥补数据和训练的不足
本能安全模型:在交通环境准确识别潜在风险,合理控制安全车速
特斯拉遇到路边
摔倒的老人,紧
急状态下选择了
向左紧急避让,
躲过了老人,但
自己与迎面车辆
碰撞。你怎么看
这起事故:
◆从伦理观点:
“撞人VS撞
车”?撞车,
没毛病。
◆技术派理想主
义者:特斯拉
车速是不是太
高了?
⚫如果车速
低于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