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比加群酯,引领抗凝2.0时代.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达比加群酯,引领抗凝2.0时代

李中东朱玲萃

房颤是一种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其最大危害是死亡,其次是出现卒中、心力衰竭、认知功能障碍和痴呆等,此类并发症也会严重影响患者的自理能力和生活质量。抗凝治疗是目前预防和减少房颤相关卒中等病变的有效手段。其中,达比加群酯是较为常用的药物之一。

房颤是因为心房异位电起源及传导引起的一种快速性心律失常,可引发血栓栓塞和心功能降低等问题,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上升。流行病学调查显示,2003年我国35~85岁人群中房颤患病率为0.61%,2012-2015年35岁以上人群房颤患病率为0.71%。2014-2016年我国45岁以上人群房颤患病率男女分别为1.9%和1.7%。在75岁以上人群中,男女患病率分别为5.4%和4.9%。根据研究并结合人口普查数据,估计我国约有1200万房颤患者。

房颤发作症状因人而异,临床表现多见心悸、胸闷、气短、乏力等。与普通人相比,房颤患者的死亡风险可增加2倍,卒中风险增加5倍,痴呆风险增加1.5倍,20%~30%房颤患者合并有心衰,60%以上患者有不同程度的症状,16.5%伴有严重或致残性症状。房颤引发的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自理能力和生活质量。房颤引起的缺血性脑卒中,病死率致残率都较高。

房颤发作时,血液在心房内淤滞,此时各种止血成分在沉积中被激活,极易因凝血形成血栓。这种血栓不牢固,一旦脱落、前行,就可能堵住其他血管造成栓塞。口服抗凝药物能有效预防房颤患者血栓形成。目前针对房颤的治疗主要有控制心率、转复窦性节律和抗凝治疗,而永久性房颤需要长期接受抗凝治疗。

那么,房颤患者发生卒中后,该何时启动抗凝呢?因早期启动抗凝或可增加脑出血风险或导致出血转化,慎重的临床医生在启动抗凝时间上会有延迟。根据2014年我国缺血性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指南,有心房颤动的缺血性脑卒中或短暂脑缺血发作患者,应根据缺血严重程度和出血转化的风险,选择合适抗凝时机。建议在出现神经功能症状14天内给予抗凝治疗预防脑卒中复发;对于出血风险高者,应适当延长抗凝时机。启动抗凝时,推荐使用华法林口服抗凝治疗,也可选用达比加群酯、利伐沙班等新型口服抗凝剂,选择何种药物应考虑个体化因素。

对于房颤需要复律的患者,目前的观点是“前三后四”方案。即当房颤持续时间≥48小时,心脏复律前应常规抗凝治疗3周,可选择新型口服抗凝药或低分子肝素联合华法林的方案。患者恢复正常窦性心律后,仍需4周短期抗凝。此后是否需抗凝,应根据CHA2DS2-VASc风险评分决定,当男性评分≥2分,女性≥3分时,推荐使用口服抗凝药物,中高危患者应长期抗凝。

房颤可分为瓣膜性房颤和非瓣膜性房颤。瓣膜性房颤是指机械瓣置换术后或二尖瓣中至重度狭窄的房颤,其他房颤为非瓣膜性房颤。瓣膜性房颤使用维生素K拮抗剂即华法林抗凝明确有效。而非瓣膜性房颤可选择华法林或新型口服抗凝药(NOACs),首选为后者。

口服华法林抗凝具有治疗窗窄、个体差异大、起效失效慢、半衰期长、药物相互作用多、饮食禁忌多、血药浓度受影响因素多(遗传、合并疾病、药物和食物等)、需要常规抗凝监测和剂量调整等特点。用药时,应加强患者教育和随访及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监测。一般在INR值稳定前1周监测1次,稳定后4周监测1次。老年患者合并疾病或合用药多,华法林清除减少,应增加监测频率。推荐华法林初始剂量为1~3毫克,一日1次,并根据INR值(目标2~3)调整剂量,要求INR在治疗范围内的时间70%。

新型口服抗凝药有达比加群酯、利伐沙班、阿哌沙班和艾多沙班。它们具有日常饮食禁忌少、服用剂量固定、起效快、药物相互作用少、不需定期监测等特点。使用前应评估患者抗凝治疗的适应证和禁忌证,检查血常规和肌酐清除率,据此选择药物种类和剂量。此类药物禁用于严重肝肾功能不全患者、合并机械人工瓣膜或中重度二尖瓣狭窄的房颤患者。选用前,针对其药物代谢特点,并考虑其生物利用度、代谢途径、药物相互作用、消除半衰期及是否存在拮抗剂等因素。用药后,无需常规监测凝血功能,但需定期复查肌酐清除率,当肌酐清除率60ml/min需密切监测。肾功能有变化时,应及时调整抗凝药剂量或种类。需监测重要的药物相互作用,避免合用决奈达隆、利福平、伊曲康唑、酮康唑、伏立康唑和地塞米松等药物。与抗心律失常药物合用时,应注意其对抗凝药血药浓度影响,注意合理的药物选择及剂量调整。

以达比加群酯为首的新型口服抗凝药的应用,改变了华法林抗凝治疗的旧格局,房颤患者抗凝率显著提高,卒中风险不断降低。如果说,口服抗凝药物的诞生是房颤抗凝治疗的开端,华法林为房颤患者预防卒中提供了必要保护,代表抗凝的1.0时代。那么,达比加群酯是首个非维生素K拮抗剂新型口服抗凝药,它克服了华法林的许多局限和不足,同样有效但出血风险显著低于华法林。可以说,达比

文档评论(0)

fdfdsos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100020006000001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