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与传播》1 中华文化的总体风貌 PPT课件.pptx

《中华文化与传播》1 中华文化的总体风貌 PPT课件.ppt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一章中华文化的总体风貌;第一节中华文化成长的地理环境;(1)温带为主:适宜发展农业

(2)地理空间较大:较大的回旋空间

(3)地理屏障:中华文明是一种原生文明;也容易造成与世隔绝、自我封闭。

(4)“大陆—海岸型”国家;

北方游牧民族

中原农耕民族

北方绵亘两千多里的国防线与“15英寸雨量线”(15-inchisohyetline)吻合。(黄仁宇,《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第28页)

;;

世界上没有血统很纯粹的民族,民族既非单元,文化也就不会单元;反过来说,文化越灿烂,民族的血统似乎越复杂。

(岑仲勉,《西周社会制度问题》,第111页);第二节中华文化依托的经济基础和社会结构;从总体上来说,中华文化是建立在农业经济的基础之上的。

(1)安土重迁、追求稳定、热爱和平

(2)温顺平和、勤劳坚韧、理性务实

(3)较为安于现状,不太有强烈的创新和开拓的欲望

(4)饮食结构偏于素食,使得体质不是很强悍,但是身体比较灵活,技艺比较精湛

(5)农业生产的延续性,促成了文化的延续性

;中华文化所依托的是家国同构的宗法—专制社会政治结构。

(1)“家国同构”:中华文化偏向于伦理型、政治型,而非哲学型、宗教型。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是以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

(2)“宗法—专制社会政治结构”:重视道德修养,重视人伦礼仪,常常把家族、国家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上;比较容易服从权威,个人独立意识不强。

;第三节中华文化的基本特点;中国是著名的文明古国,从一百多万年前就有古代人类生存。

到夏、商两代时,开始形成了国家。

到西周时,华夏民族基本形成。由于华夏出于中原,故又称“中华”“中夏”“中国”。

到了汉朝的时候,因为国家的强大,所以外族人称华夏族为“汉人”,最初主要是指汉朝人,后来逐渐变成族称。;华夏—汉民族区分不同的民族,不是以血统为标准,而是以文化为标准。

孔子之作《春秋》也,诸侯用夷礼则夷之,进于中国则中国之。(韩愈《原道》);(1)长达数千年精耕细作的农业实践:“重实际而黜玄想”

(2)注重历史规律和经验理性的总结:史学、伦理学、政治学发达,非实用、纯粹思辨的哲学不甚发达

(3)宗教意识上,以现实人生为主;

中国人不看重并亦不信有另外的一个天国,因此中国人要求永生,也只想永生在这个世界上。中国人要求不朽,也只想不朽在这个世界上。中国古代所传诵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便从这种观念下产生。中国人只想把他的德行、事业、教训永远留存在这个世界这个社会上。中国人不想超世界超社会之外,还有一个天国。因此在西方发展为宗教的,在中国只发展成“伦理”。

(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第18-19页);(1)敬天:敬畏上天

(2)法祖:崇拜祖先,并虔诚地向祖先学习

(3)圣贤:有德行、有知识、有能力、在历史上作出过重大贡献的人

(4)注重教育,尊重老师;《周易·乾》:“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周易·坤》:“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1)中央集权:地域广袤,维持安定,集中力量抵抗游牧民族入侵

(2)君主专制

尊君:天子、“三纲”

民本: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荀子·王制》)

;(1)仁—忠恕—推己及人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谓之忠。”(《论语·雍也》)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谓之恕。”(《论语·颜渊》)

(2)“中庸”:折中、平常、不走极端

(3)强调坚持自己的正确意见,反对盲从、附和、苟同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

“乡愿,德之贼也。”(《论语·阳货》);(1)天人合一

“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孟子·尽心上》)

“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

“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与人相副。以类合之,天人一也。”(《春秋繁露·阴阳义》)

北宋的张载在《正蒙·乾称》里正式提出了“天人合一”四个字。;(2)顺应自然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第二十五章)

“无以人灭天”(《庄子·秋水》)

“庖丁解牛”(《庄子·养生主》)

;(1)尊重宽容异质文化,调和、折中,博采众长

(2)以我为主:几千年来,内容不断丰富,核心却从未被剥离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礼记·中庸》)

“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周易·系辞下》)

;思考与讨论;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修订本)》商务印书馆

柳诒征《中国文化史》上海古籍出版社

冯天瑜、何晓明、周积明《中华文化史(第3版)》上海人民出版社

阴法鲁、许树

文档评论(0)

Glory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网文天下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