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家国情怀”单元视域下的任务型教学设计
【摘要】“家国情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之一,小学语文教学是培育学生家国情怀的重要途径。笔者从教学实践出发,以任务驱动的形式,带领学生深入解读文本中的家国情怀,强化学生对家国情怀的认知,把家国情怀厚植于心。本文以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阅读教学为例,试谈如何将家国情怀的培养落到实处。
【关键词】家国情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任务驱动
“家国情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之一,是中华文明赓续不断、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结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笔者将“家国情怀”理解为认同中华文化,热爱中华文化,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爱祖国、爱民族、爱家乡、爱集体、爱社会、爱身边的人。那么,如何更好地实施此类文本的教学,以实现其应有的价值呢?本文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为例,从如何确立文本的主题、建构课堂的逻辑,如何确定课堂的环节、回归语文学科的本质,如何遵循学生的学习规律三个方面重点谈谈如何将家国情怀落到实处。
一、立足单元整体教学,创设情境与任务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所在单元的主题是“家国情怀、民族精神”,属于革命文化主题类课文。本文通过记叙少年周恩来耳闻伯父“中华不振”的感叹,又目睹“中华不振”的事件,立志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经历,表现了少年周恩来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和振兴中华的远大志向。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这一要素是在三年级“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提升,基于本册教材第四单元“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进一步学习如何“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作为语文要素阅读训练的第一篇记叙文,其清晰的事件、鲜明的人物有助于学生进行梳理理解。此外,选编本课意图是引导学生思考自己读书的目的,激励学生将自己的生活、学习与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大业联系在一起。这就引导我们思考:如何创设情境与任务让学生感受到少年周恩来博大的胸怀和远大的志向,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同时激发学生思考读书的意义——应该建立什么样的家国情怀,应该怎么实现生命的价值,从而确立本文的文本主题。
如可以创设情境——课件播放校园电视台编导打来的微信视频电话:“亲爱的同学们,你们好!校园电视台正在筹备关于周恩来远大志向的专题报道,需要请足智多谋又积极主动的同学们拍摄三个镜头,呈现三组素材,你们敢于接受挑战吗?快快行动起来吧!”通过校园电视台编导筹备关于周恩来远大志向的专题报道,向同学们布置学习任务,激发学生挑战任务的学习欲望。
二、课堂搭建学习支架,充分支持学生实践
镜头一:聚焦文章脉络,把握主要内容
学生高声朗读课文,思考课文分别写了哪三件事?小组合作完成“接引学习单”(见表1)。
课堂上“接引学习单”的设计是学生学习的支架,起到了推动课堂进程的目的。“接引学习单”上的事件要素通过梳理课文大意,给予学生不同维度的能力提升锻炼:一是内容上的概括文本大意,二是文本的内在逻辑、因果关系的梳理。教师还可以深入追问,按照文本的顺序进行梳理:周恩来之所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是因为耳闻、目睹了“中华不振”。
镜头二:聚焦主要事件,走进人物内心
这一环节重在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体会“中华不振”。首先要处理好文本的内在逻辑关系。本课后两件事的内在逻辑:伯父讲述“中华不振”反映的是当时中国的现状,体现的是中国弱小、被欺凌。周恩来在租界看到女人被欺凌,在故事的逻辑上往深处推进了一层,是中国的落后和弱小带来民众的苦难。此时,教师可以着重抓住民众的苦难让学生动情,可以使用描写的语言创设情境,具体讲述人民的苦难,将学生带入情境之中,引导学生说出外国人为所欲为的原因:“中国女人抱着惨死的亲人求助无门,外国人可以抢占我们的地盘,也敢轧死中国人,中国巡警却不敢惩处他们,反而训斥死者的亲属。这还讲道理吗?这还有天理吗?在我们中国的地盘上为什么外国人敢这样为所欲为,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因为——中华不振。”
紧接着,引导学生说出内心的疑问——为什么会“中华不振”?为什么我们的国土会被外国人占据呢?学生借助课前“接引学习单”(见图1)中查找的资料交流原因。
教师继续激情讲述:“同学们,在我们的国土上,中国人被禁足,而外国侵略者却耀武扬威地自由出入,这是何等的霸道?何等的不公?何等的屈辱?”此时补充资料,拉近学生与当时时代背景的距离,感受社会状况,理解“中华不振”背后的原因。(见图2)
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猜测伯父说这些话时的心情(无奈、心痛……),再通过指名读、男女生轮流读、齐声读等方式,读出这样的感受。进而总结:这是周恩来听到的“中华不振”,12岁的周恩来当然不能完全明白伯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