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课件-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pptxVIP

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课件-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pptx

此“教育”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古代诗歌五首

教学目标1.从诗歌的重音、节拍和韵律着手读好诗歌。2.从诗歌的文化原型意象着手解读诗歌。3.从诗歌的哲理着手解读诗歌的意蕴。4.通过比较阅读的方式来进行诗歌解读。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春秋佳日,古人特别喜欢登高望远,登则必有诗作。大致说来,古人登高望远,有这样一些缘由:伤春悲秋,写尽心事。感怀历史,凭高吊古。怀人思乡,满目愁绪。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两首登高诗——唐代诗人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和宋代诗人王安石的《登飞来峰》。

二、朗读两首登高诗,读出斩钉截铁的气势1.结合注释自读《登幽州台歌》《望岳》《登飞来峰》,疏通三首诗的大意。

三、读出登高诗背后的那个“我”参考资料一: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武则天委派武攸(yōu)宜率军征讨,陈子昂随军担任参谋。武攸宜根本不懂军事,接连打了几次败仗。陈子昂进谏,建议不仅未被采纳,反而被贬斥。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即幽州台,遗址在今北京市),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以及《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等诗篇。《登幽州台歌》

幽州:古十二州之一,现今北京大兴。幽州台:燕国时期燕昭王所建的黄金台。修建黄金台用于招纳贤才,因燕昭王将黄金置于其上而得名,其师郭隗为例,成为当时燕昭王用黄金台招纳而来的第一位贤才。幽州台又名“蓟北楼”,也有称“燕台”。参考资料二:

1.诗中的“古人”和“来者”指的是谁?“古人”:燕昭王那样的明君和他招纳的贤士良臣。“来者”:后来的明君贤臣。两个“不见”相互映照,表达出诗人对贤明君主的钦敬仰慕之情,也表露出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感伤。

2.后两句写了什么?诗人为什么涕下?俯仰天地,天高地远,寰宇苍茫,反衬出诗人无比的渺小和孤单。诗人不禁怆然涕下。这种一己的悲哀里,蕴含着伟大的孤独感,透露出英雄无用武之地、壮志难酬的悲壮。

陈子昂登上的是战国时期燕昭王为招贤纳士而建的幽州台,他在此感叹身世,进而联想到天地悠远而生命短暂,其渴望建功立业却怀才不遇之情、极度苦闷忧愤之情深蕴其中。

三、读出登高诗背后的那个“我”参考资料: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二十四岁的诗人离开长安,开始过一种“裘马清狂”的漫游生活。此诗即写于北游齐、赵(今山东、河北一带)时,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蓬勃的朝气《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一、二句开篇设问,写远望所见,写出了泰山绵延不断、雄伟壮阔的气势。静景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三、四句写近望所见,写出了泰山神奇秀丽、高大雄伟的形象。“割”字表现出泰山像一把硕大无比的刀一样切断了阳光,使泰山南北两面明暗对比强烈,写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钟”字是聚集之意,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大自然把一切神奇秀丽都聚集到泰山上,表达了诗人对泰山的喜爱之情。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五、六句写凝望所见,写出了泰山的雄伟壮丽及其震撼力。实写(前六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末二句是“想象之望”,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的豪迈气概和乐观自信、积极向上的形象。“会当”“凌”表现出诗人登临的决心和豪迈的气概,贴切传神。·默写常考化用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虚写(末二句)动景··

诗人望见了怎样的景象?雄伟壮阔神奇秀丽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赞美大好山河,抒发雄心壮志

三、读出登高诗背后的那个“我”参考材料:宋仁宗庆历七年(公元1047年),王安石出任郢县(今浙江省宁波市)知县。三年后,即宋仁宗皇佑二年(公元1050年),任满回其老家临川(今江西抚州市)探亲,路过绍兴城外的宝林山,写了这首诗。这首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此时诗人只有30岁,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一抒胸臆,寄托壮怀,可看作实行新法的前奏。之后,王安石即向仁宗皇帝上万言书立陈变法,后来实施变法,他和保守派开展了坚决斗争。《登飞来峰》

1.一二句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夸张,虚实结合的手法,写出了峰上古塔之高,写出了自己的立足点之高。

2.说说你对诗歌三四句的理解。“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这两句议论与写景巧妙地结合起来,喻理言怀:“浮云”二字既是实写也是比喻,用来比喻当时的保守

文档评论(0)

132****5149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