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武汉二中2025届高三全真模拟考试
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2025年5月31日上午9:00—11:30试卷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在技术创新方面,纳米农药运用农药纳米化绿色加工技术,在不使用有毒助剂和高毒溶剂、有的甚至不使用任何有机溶剂的情况下,实现了脂溶性农药的纳米化,使农药具备高效和绿色性能。在模式创新方面,由专业化服务组织全权承包农户作物整季的病虫害防治,收取固定费用,在扣除农药和喷施防治成本后剩余收益归服务组织所有,因此服务组织在保证防治效果的前提下,有动力降低用药量和用药成本,从而实现收益最大化。在数字化管理方面,建设农田时空档案大数据平台,将作物医生服务流程数字化,实时获取田间服务的每一次数据;喷施时采用精准农业航空植保技术实现精准喷施和有效监管,能够提高农药利用效率,降低分散作业管理成本和减少服务纠纷,同时保障食品安全全程可追溯。
提高防治效果,筑牢粮食安全屏障。与周边非示范区户相比,在同等用药情况下,示范区主粮作物主要病虫害的防治效果达到总体优良水平(防效80%),整体优于非示范区至少5个百分点,且粮食作物平均单产提高50~100斤/亩。如果全国范围内推广病虫害“包干制”,那么其带来的粮食增产或足以实现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计划。“包干制”通过纳米农药和精准施药技术,降低了农业病虫害造成的减产风险,筑牢了粮食安全屏障。
降低防治成本,筑牢农业经济安全屏障。经成本测算分析发现,在江苏省稻麦轮作区域内,稻麦两季农户购买病虫害防治药剂和喷施服务需支付的服务费为每年181元/亩,而在包干服务下,服务组织通过先进技术和服务降低成本,每年仅收取150~160元/亩,降低了农户防治成本并提高了种植收益,为农户增收、防控风险提供了经济安全保障。
减少农药用量和残留,筑牢生态安全屏障。与周边非示范区户相比,在保证防治效果、保证粮食稳产的情况下减药量20%以上,提高了农药利用率,降低了农药流失和残留造成的环境污染和食品安全隐患。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的生态安全性评价报告显示,收获期农药残留仅在稻田土中和水稻植株中检出,残留量极低,可以忽略不计,稻壳、糙米中均未检出受试纳米农药预混剂的农药残留。
(摘编自徐志刚《创新驱动升级,纳米农药助推农药增效减排与农业绿色发展》)
材料二
当前正是南方水稻春耕育秧播种的时节。无人机播种、工厂化育秧、大数据研判下苗……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在农业大省江西,以往凭经验的育秧播种环节中增添了许多新花样,春耕生产中的“新农人”有了新农具、新农活、新农资。
趁着天气转晴,吉安市永新县龙田乡花汀村种粮大户贺晓忠,把浸泡出芽的稻谷种子倒入无人机播撒箱中。无人机腾空而起后,按照预定飞行路线,精准均匀地播撒种子,贺晓忠盯着无人机控制面板,关注着播撒箱中种子余量。
“以前春耕弯腰播种,如今弯弯手指头就行。”贺晓忠今年承包了2000亩地,无人机播种是他为提高生产效率做的新尝试。贺晓忠算了一笔细账,无人机播种能把每亩田种子用量精准控制在5斤,播撒种子更均匀、高效。“以前20亩田要10多个人忙一天,如今通过无人机施肥、播种,1小时就能搞定,每亩能节省50元成本。”
不仅播种环节有了无人机一类的新农具,育秧环节也有了新农活。“种田不仅是体力活,还是脑力活,我最近的农活就是研究营养土。”泰和县嘉农惠农机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刘青在育秧工厂里托起一个铺满营养土的秧盘说,营养土是秧苗的“粮食”,合作社不断研究、调整营养土的成分比例,有助于秧苗长得快、齐、匀、壮,减少生产风险。当前,合作社和400多户农户签订了育秧、收割社会化托管服务协议,服务水稻面积4万余亩。
(摘编自熊家林《新农具·新农活·新农资江西春耕“新农人”的新花样》)
材料三
气象保障是种好粮、收足粮的重要一环。2022年,河南首次将气象与田、土、水、路、林、电、技、管并列,作为高标准农田建设内容之一,大力推进气象保障能力建设。目前,全省已搭建554个自动土壤水分站、143个农田小气候监测站,积累28类农业气象数据,同时布设118个地面验证点,校准风云气象卫星的监测密度,将780万条历史数据汇聚上云,实现了作物生产全要素监测。
河南省气象部门深耕能力建设,不断丰富气象为农的科技内涵。“我们利用海量数据,构建了60种算法模型,用于苗情分类监测、风险动态研判、灾害预报预警。”省气象科学研究所所长姬兴杰介绍,针对可能出现的晚霜冻害、条锈病、干热风等灾害,他们会提前预判趋势,并发布农业气象灾害风险预警。同时,综合土壤墒情(土壤含水量)、作物需水量和未来降水预报信息,该所研发出节水灌溉技术,精准提供作物灌溉指令,做到全周期保障粮食生产。
有了科技支撑,智慧农业气象服务平台应运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