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教学理论基础知识——新课程知识
天河区教师招聘考试(公共知识)
1、3月5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汇报时强调要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2、3月2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日公布的《西藏民主改革50年》白皮书说:50年来,国家投入大量资金发展西藏教育事业,使西藏在全国率先实现了城镇免费义务教育?3、截止至底,全国“两基”人口覆盖率达99.3%?4、学校教育的中心工作是教学工作
5、有教无类是谁提出的?孔子
6、美感的定义?7、“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体现教学工作的个别差异性?8、义务教育的主线宗旨是:提高全民素质
9、“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阐明德育工作的长期性
10、“教师是学生活生生的楷模”阐明教师工作的示范性?11、教育工作的基本单位是班级?12、“近来发展区”是谁提出来的?维果茨基?13、校舍或教学设施不安全不能让学生使用,由于危害到学生的生命健康权
14、对未成年人的信件,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隐匿、毁弃;除因追查犯罪的需要由公安机关或者人民检察院根据法律规定的程序进行检查,或者对无行为能力的未成年人的信件由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代为开拆外,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开拆
15、教师资格证认定不必计划生育证明
16、心理断乳期是指青春期到青年初期这一年龄阶段,是孩子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转折时期
17、心理学家提出的发展的关键期或最佳期阐明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18、短时记忆的容量是7±2个组块?19、学习迁移即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它广泛地存在于知识、技能、态度和行为规范的学习中
20、教学评价最常用的手段是原则化成就测验和教师自编测
l、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是建国以来的第8次课程改革。其改革大体分为三个阶段:
???(1)酝酿准备阶段(1999年-6月,制定了18个学科的课程原则,20个学科计49种教科书);
???(2)试点试验阶段(9月,38个试验区,高中秋进入);
???(3)全面推广阶段(与全面展开)。
???2、新课程的特点可归纳为六个创新之处:
???(1)课程目的的创新,每门学科的目的至少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措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
???(2)课程构造的创新,强调课程的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
???(3)课程原则的创新,用课程原则取代过去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
???(4)教学的创新,强调教学与课程的整合,重视科学探究的教学,倡导交流与合作的学习,关注体验性教学,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
???(5)课程评价的创新,提出了发展性的评价观,侧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教师的成长。
???(6)课程管理的创新,强调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3、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是实行素质教育的关键环节。
???4、为了学生的发展是本次课程改革的主线理念。
???(1)倡导全人教育。增进每个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培养终身学习的愿望与能力,处理好知识、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关系。克服课程过度重视知识传承与技能训练的倾向。
???(2)为了学生个性的发展。新课程追求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学生的独特性和详细性。
???(3)体现新时代的价值观。新课程的基本价值观是为了每一种学生的发展。
???5、新课程的内容选择:淡化“双基”,精选对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与技能,变化目前课程内容繁、难、多、旧的现象。新课程改革方案明确了课程构造的综合性(低年级综合,高年级分科)、均衡性(多种类型的课程和多种与现实社会生活及学生自身生活亲密联络的科目)、选择性(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的三个原则。
???6、新课程的构造有了调整:
???(1)整体设计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高中课程设置应体现层次性、多样性、选择性。
???(2)逐渐走向课程综合化。一是学科领域的综合化;二是从小学到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其内容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会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
???(3)合适减少国家课程在学校课程体系中所占的比重,将10%—12%的课时量予以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行,形成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并行的类型构造。
7、新课程的教学方略:
???(1)强调教学与课程的整合,突出教学改革对课程建设的能动作用。
???(2)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持续发展的过程。
???(3)构建充斥生命力的课堂教学运行体系。
???(4)实现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合理应用。
???8、新课程从“文本课程”走向“体验课程”。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交往的本质属性是主体性,交往的基本属性是互动性与互惠性。
???9、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变化过去的那种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
?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