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课件《赤壁赋》优质课件1.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统编版课件《赤壁赋》优质课件1

赤壁赋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我们学习的是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五单元《赤壁赋》。《赤壁赋》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赋,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作者贬谪黄州(今湖北黄冈)时。此赋记叙了作者与朋友们月夜泛舟游赤壁的所见所感,以作者的主观感受为线索,通过主客问答的形式,反映了作者由月夜泛舟的舒畅,到怀古伤今的悲咽,再到精神解脱的达观。全赋在布局与结构安排中映现了其独特的艺术构思,情韵深致、理意透辟,在中国文学上有着很高的文学地位,并对之后的赋、散文、诗产生了重大影响。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赤壁赋》,让学生理解文言文的语言特点,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2.通过分析《赤壁赋》的结构和表达技巧,使学生掌握赋的特点和写作方法。

3.通过学习《赤壁赋》,引导学生领悟作者由月夜泛舟到怀古伤今再到精神解脱的心路历程,体会作者的人生哲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重点:理解《赤壁赋》的文言文语言,掌握赋的结构和表达技巧。

难点:分析作者在《赤壁赋》中表现出来的人生哲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

1.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学具:教材《赤壁赋》、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

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赤壁的图片,引导学生回忆对赤壁的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

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赤壁赋》,理解文意,标记出生字词,并尝试翻译。

3.合作交流

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生字词的问题,互相翻译《赤壁赋》,交流学习心得。

4.课堂讲解

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讲解《赤壁赋》的文言文语言特点,分析赋的结构和表达技巧,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心路历程。

5.随堂练习

教师设计练习题,让学生现场翻译和分析《赤壁赋》中的句子,巩固所学知识。

6.课堂小结

7.布置作业

教师布置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赤壁赋》的文言文知识,深入思考作者的人生哲理。

六、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如下:

《赤壁赋》

苏轼

月夜泛舟怀古伤今精神解脱

七、作业设计

(1)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2)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然后能知生死矣。

2.请分析《赤壁赋》中作者表现出来的人生哲理。

答案:

1.(1)壬戌年的秋天,七月十五日,我和朋友在赤壁下游船。

(2)只有从变化中观察,才能理解生死。

2.作者在《赤壁赋》中通过主客问答的形式,表达了由月夜泛舟的舒畅,到怀古伤今的悲咽,再到精神解脱的达观。作者通过描绘赤壁古迹和月夜美景,表达了对人生的豁达和乐观态度。

重点和难点解析

一、教学内容重点细节

本节课我们学习的是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五单元《赤壁赋》。《赤壁赋》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赋,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作者贬谪黄州(今湖北黄冈)时。此赋记叙了作者与朋友们月夜泛舟游赤壁的所见所感,以作者的主观感受为线索,通过主客问答的形式,反映了作者由月夜泛舟的舒畅,到怀古伤今的悲咽,再到精神解脱的达观。全赋在布局与结构安排中映现了其独特的艺术构思,情韵深致、理意透辟,在中国文学上有着很高的文学地位,并对之后的赋、散文、诗产生了重大影响。

二、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细节

重点:理解《赤壁赋》的文言文语言,掌握赋的结构和表达技巧。

难点:分析作者在《赤壁赋》中表现出来的人生哲理。

三、重点难点解析

1.文言文语言特点

(1)一词多义现象:如“望”字,在文中既有“期望”之意,又有“月份”之意。

(2)词类活用现象:如“泛舟”中的“泛”,本是动词,这里活用作状语,表示在水上。

(3)特殊句式:如“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这是一个判断句,表达了作者对天地和光阴的看法。

(4)修辞手法:如夸张、对偶、设问等。如“夫赤壁之战,何其壮也!火烧连营,烟焰涨天。”这里运用了夸张手法,形象地描绘了赤壁之战的壮观场景。

2.赋的结构和表达技巧

(1)主客问答的结构:《赤壁赋》中,作者通过主客之间的问答,展现了不同的观点和情感。如主客关于月亮的对话,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慨。

(2)寓情于景:作者在《赤壁赋》中,通过描绘赤壁古迹和月夜美景,表达了自己的情感和哲理。如“白露横江,水光接天。”这句话通过描绘景色,展现了作者的开阔胸襟。

(3)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如“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这里运用了拟人手法,形象地描绘了月光照耀下的美好景象。

3.人生哲理的分析

(1)对生死的认识:如“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然后能知生死矣。”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生死的认识,认为只有从变化中观察,才能理解生死。

(2)对人生的感慨:如作者在描绘赤壁古迹和月夜美景时,表达了对人生短暂的感慨,以及对英雄事迹的怀念。

(3)对人生的豁达态度:在文章的作者

文档评论(0)

安娜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