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国内外致密气藏储层特征比较及定量表征技术汇报人:2025-06-06CATALOGUE目录02储层地质特征对比01致密气藏定义与分类03开发技术适应性分析04定量表征关键技术05技术挑战与对策06典型应用案例分析致密气藏定义与分类01国内外储层物性界定标准北美标准美国能源信息署(EIA)将致密气藏定义为渗透率小于0.1mD的储层,孔隙度通常低于10%,强调纳米级孔喉系统对气体渗流的控制作用,需通过大规模压裂改造才能经济开采。中国行业规范欧洲分类特征根据《SY/T6832-2011》标准,致密砂岩气藏需满足孔隙度12%、渗透率1mD的双重指标,且需考虑埋深(2000m)和含水饱和度(60%)等附加条件,反映深层致密化的地质背景。挪威国家石油公司(Equinor)采用动态产能指标,将单井无阻流量10万方/天的气藏划为致密气藏,更注重开发经济性评价,与静态物性参数形成互补。123构造-岩性组合分类基于硅质胶结相(低孔渗)、溶蚀相(次生孔隙发育)和黏土矿物胶结相(微裂缝发育)的三端元分类,揭示孔隙结构演化路径。成岩相带划分体系储集空间配置分类分为裂缝-孔隙型(如苏里格气田)、孔隙-微裂缝型(如加拿大Montney组)和纯孔隙型(如澳大利亚Cooper盆地),差异决定开发技术路线选择。包括前陆盆地型(如美国落基山盆地)、克拉通内坳陷型(如鄂尔多斯盆地)和裂谷盆地型(如四川盆地须家河组),不同盆地类型控制储层非均质性程度和规模。典型地质单元分类体系孔隙度差异显著:国内外致密气藏孔隙度均低于12%,但国内储层更致密,需纳米级CT技术精确表征。渗透率技术瓶颈:国内渗透率普遍低于0.1mD,现有测量设备精度不足,制约开发方案制定。裂缝发育特征:国外裂缝密度更高(1-3条/米),国内需加强微地震监测技术以识别隐蔽裂缝系统。储层构型差异:国内以透镜体为主(厚度3-15米),国外多呈层状发育(10-30米),需差异化建模技术。含水饱和度影响:国内含水饱和度普遍高于国外,核磁共振技术需优化T2截止值以提高含气量评估精度。特征维度国内致密气藏典型值国外致密气藏典型值关键技术挑战孔隙度5%-10%4%-12%纳米CT成像精度需达50nm渗透率0.01-0.1mD0.05-0.3mD超低渗测量设备研发裂缝密度0.5-2条/米1-3条/米微地震监测分辨率提升含水饱和度35%-50%30%-45%核磁共振T2截止值标定储层厚度3-15米(透镜体为主)10-30米(层状发育)三维地质建模算法优化核心参数差异对比维度储层地质特征对比02沉积环境与成岩作用差异国内致密气藏以陆相湖盆沉积为主(如鄂尔多斯盆地),发育辫状河三角洲砂体,受强烈压实作用影响原生孔隙损失率达60%以上;而北美以海相沉积为主(如Haynesville页岩),碳酸盐胶结作用更显著。陆相沉积主导国内储层普遍经历早成岩期绿泥石包壳(抑制石英增生)→晚成岩期伊利石/高岭石充填(孔隙度降低3-5%);北美储层则多见石英次生加大→晚期方解石胶结(形成甜点区)。成岩序列差异中国盆地多期构造运动导致微裂缝发育(裂缝密度0.5-3条/m),而北美稳定克拉通盆地以原生孔隙保存为主(裂缝密度<0.2条/m)。构造改造强度孔隙度差异显著:致密储层(砂岩/碳酸盐岩)孔隙度均≤5%,而优质砂岩可达20%-35%,揭示储层质量两极分化特征。岩性控制物性下限:碳酸盐岩孔隙度普遍低于同等级砂岩(如中等储层相差5个百分点),反映成岩作用对孔隙保存的更强破坏性。技术突破方向明确:研究显示44%孔喉半径0.4μm,核磁测井模型通过区分孔径贡献因子将渗透率计算误差降低至12%,为致密气藏开发提供关键支撑。非均质性量化需求迫切:核磁T2谱与孔喉半径的幂函数关系(R20.82)证实微观孔隙结构复杂,需建立分类型解释模型提升甜点预测精度。孔隙结构特征定量参数非均质性表征指标对比国内陆相储层突进系数2.5-4.0(如四川须家河组),远高于北美海相储层的1.2-1.8,反映强纵向非均质性。层间突进系数渗透率级差裂缝网络参数国内致密砂岩级差达100-1000倍(克拉2气田),北美EagleFord组为50-200倍,通过地质统计学变差函数分析显示国内储层变程比北美小40%。国内储层裂缝走向玫瑰花图显示3-4组优势方位(间距指数0.3-0.6),北美储层以低角度层理缝为主(间距指数>0.8)。开发技术适应性分析03采用大规模滑溜水压裂液体系,单井压裂段数可达50段以上,通过密切割裂缝网络实现致密气藏立体开发,但需配套高强度套管和连续油管作业设备。压裂改造技术路
初级会计持证人
专注于经营管理类文案的拟写、润色等,本人已有10余年相关工作经验,具有扎实的文案功底,尤善于各种框架类PPT文案,并收集有数百万份各层级、各领域规范类文件。欢迎大家咨询!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