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醴陵二中醴陵四中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卷.doc

湖南省醴陵二中醴陵四中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卷.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醴陵二中、醴陵四中

2017年下学期两校联考高二年级历史科期末考试试卷

命题学校:醴陵四中命题人:胡庆审题人:汪建凡满分:100分时量:90分钟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5小题,50分。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尚书·周书·泰誓上》:“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之灵。”《道德经》第二十五章:“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上述材料共同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

A.以民为本

B.天人感应

C.人文精神

D.尊重自然

【答案】C

【解析】从材料中的“惟人,方物之灵”“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可以看出,这些材料都强调了人的作用,重视人的地位,共同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故答案为C项。其他三项材料信息不能反映,排除A、B、D项。

点睛: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表现为:不把人从人际关系中孤立出来,也不把人同自然对立起来;不追求纯自然的知识体系;在价值论上是反功利主义的;充分肯定人与自然的统一和个体与社会的统一,主张个体的感情、欲望的满足与社会的理性要求相一致;“尊祖宗、重人伦、崇道德、尚礼仪”。

2.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强调以德治民,爱惜民力,做人要“恭、宽、信、敏、惠”;孟子主张实行“仁政”,认为人人皆有“羞恶之心”“恭敬之心”;荀子也主张“仁义”,要“以德服人”“人要向善”。始终贯穿上述思想的一条主线是

A.从个人的道德修养入手,建设一个礼乐文明的理想社会

B.人不分贫富、贵贱、智愚、善恶,都有入学受教育的资格

C.人皆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

D.学习和实施法制,可以使小人变君子,普通人变圣人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所学可知“人不分贫富、贵贱、智愚、善恶,都有入学受教育的资格”体现了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人皆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体现了孟子的四心说和性善论;“通过学习和实施法制,可以使小人变君子,普通人变圣人”体现了荀子礼法并用的主张。依据材料中可知,从孔子的“仁”到孟子的“仁政”再到荀子的“仁义”,这个过程中的共同点都是强调“仁”,人的修养,以此来和谐社会人际关系进而建立礼乐文明的社会。因此A项符合题意,其他几项均不正确。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孔子和早期儒学

3.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导致儒学逐渐成为封建正统思想。其最主要原因是

A.改造并赋予儒学新的内容

B.百家并行不利于国家稳定

C.适应了大一统形势的需要

D.汉武帝采纳并在全国推行

【答案】C

【解析】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思想统一维护政治上的统一,适应了大一统形势的需要。故答案为C项。A项符合史实,但不是最主要原因,排除;B项说法错误,排除;汉武帝采纳并在全国推行是儒学成为封建正统思想的重要步骤,但不是最主要原因,排除D项。

点睛:西汉时期,政治上的统一要求思想上的统一与之相适应,社会发展迫切需要一种为政治统一作出理论上解释的学术思想,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恰恰适应了这一需要。这是儒学成为封建正统思想的最主要原因。

4.柳宗元说:“浮图(佛教)诚有不可斥者,往往与《易》《论语》合,诚乐之,其于性情爽(盛大)然,不与孔子异道。”材料所述反映出当时

A.儒家学说的弊端日益显露

B.佛教已取得了政治统治地位

C.佛教与儒家思想走向融合

D.佛、儒思想皆成为正统思想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从材料的描述中可以看出,在柳宗元看来,佛教的思想常常与《易》、《论语》的思想相契合,乐于奉佛,精神上则可以自由无束,故而佛教与孔子的学说的旨归并不是相矛盾的,两者能够融合在一起,正因为儒释有其融合的地方,故C项正确,A项错误;BD项错误,儒学仍占据统治地位。所以答案选C。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三教合一

5.“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良知之在人心,无间于贤愚,天下古今之所同也。天地虽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以下对王阳明“良知说”的理解,正确的是

A.否定了传统伦理观念

B.具有个性解放色彩

C.继承了格物致知思想

D.具有唯物主义倾向

【答案】B

【解析】材料信息反映良知是先天具有的是非之心,在贤愚之间没有差别,致良知是成为圣贤的途径,“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说明圣贤不是天生造就,每个人通过自身的努力都有成为圣贤的可能,这种观点具有个性解放色彩。故答案为B项。材料没有涉及对传统伦理的看法,排除A项;C、D项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

6.黄宗羲认为:“然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93****006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