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辛弃疾《清平乐?村居》深度解析
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它以简洁明快的笔触,勾勒出一幅温馨的农村生活画卷,千百年来,触动着无数读者的心弦。接下来,让我们一同走进这首词的美妙世界。
一、原文呈现
清平乐?村居
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二、译文解读
在那乡村之中,有一座茅屋,它的屋檐低低的,显得质朴而小巧。茅屋旁,一条清澈的小溪潺潺流淌,溪边生长着嫩绿茂盛的青草。此时,传来带着醉意的吴地方言,语调轻柔,相互逗趣取乐,那满头白发的老人,不知是谁家的公婆呢?
大儿子正在小溪东边的豆田里辛勤锄草,二儿子则在家里专注地编织着鸡笼。而最让人喜爱的,是那顽皮淘气的小儿子,他正横卧在溪头的草丛里,悠闲地剥着刚摘下的莲蓬。
三、注释详解
清平乐(yuè):词牌名。词牌,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不同的词牌有不同的格律要求。“清平乐”这一词牌,在唐宋时期颇为流行,常被用于创作各种题材的词作。
村居:这是本词的题目,直接点明了词作所描绘的是乡村生活场景。
茅檐:指茅屋的屋檐。杜甫在《绝句漫兴九首》其三曾写“熟知茅斋绝低小,江上燕子故来频”,这里的“茅檐低小”同样描绘出乡村房屋的质朴与简陋。
吴音:作者当时居住在信州(今江西上饶),此地在春秋时期属于吴国,所以当地的方言被称为吴音。
相媚好:意思是相互逗趣,取乐。生动地展现出人与人之间亲密、和谐的关系。
翁媪(ǎo):分别指老翁和老妇。
锄豆:即在豆田里锄草。在古代,农业生产是人们生活的重要支柱,锄草是田间劳作的常见任务。
织:这里指编织鸡笼。体现了乡村生活中,人们自给自足、勤劳能干的特点。
亡(wú)赖:原指小孩顽皮、淘气。在《汉书?高帝纪》中“始大人常以臣亡赖,不能治产业,不如仲力”,其中“亡赖”一词便有此含义。在本词中,“亡赖”一词将小儿天真活泼的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
卧:意为趴。一个“卧”字,把小儿无拘无束、悠然自得的神态展现得栩栩如生。
四、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中年后别号稼轩居士,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凤闸村)人。他是南宋豪放派词人、将领,有“词中之龙”的美誉。辛弃疾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辛弃疾出生之时,中原已被金兵占领。21岁的他,毅然投身抗金义军,展现出非凡的勇气与爱国情怀。随后归南宋,一生都将恢复中原作为坚定的志向,渴望在战场上建功立业。然而,命运多舛,他因力主抗金,与南宋朝廷中主和派政见不合,多次遭到弹劾与排挤,仕途坎坷。尽管如此,他恢复中原的信念从未动摇,将满腔的激情、对国家兴亡的关切以及壮志难酬的悲愤,都融入到了词作之中。其词题材广泛,善于巧妙化用典故,风格既沉雄豪迈,又不失细腻柔媚,作品集有《稼轩长短句》等。
五、写作背景
此词作于辛弃疾闲居带湖期间。辛弃疾自二十一岁南归后,始终坚持爱国抗金的政治主张,却因此一直遭受当权投降派的排斥和打击。从四十三岁起,他长期未得到任用,在信州(今江西上饶)闲居长达二十年之久。理想的破灭,使他将目光更多地投向农村生活,在隐居期间,创作了大量的闲适词和田园词,《清平乐?村居》便是其中的经典之作。在这首词中,辛弃疾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乡村生活的宁静与美好,从侧面反映出他对现实政治的失望,以及对这种安宁、平静生活的向往。
六、相关知识梳理
(一)词牌知识
“清平乐”这一词牌,在历史的长河中有着独特的发展脉络。它原为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词牌。关于其名称的由来,有说法认为是取用汉乐府“清乐”“平乐”这两个乐调而命名。“清平乐”的格律多样,其字数通常为四十六字,上阕押仄声韵,下阕换平声韵。在不同的词人笔下,“清平乐”被赋予了丰富多样的情感表达,既有欢快愉悦的,也有忧愁伤感的。辛弃疾的这首《清平乐?村居》,严格遵循了“清平乐”词牌的格律要求,通过简洁而生动的语言,展现出乡村生活的独特魅力。
(二)白描手法
本词在写作手法上,运用了典型的白描手法。白描,是一种文学表现手法,它不用浓丽的形容词和繁复的修饰语,也不精雕细刻、大加渲染,而是抓住描写对象的特征,用准确有力的笔触,简洁的语言,寥寥数笔就写出活生生的形象。在《清平乐?村居》中,辛弃疾仅用“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就勾勒出乡村质朴的居住环境;“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通过简单的动作描写,将三个儿子不同的形象和状态刻画得栩栩如生。这种白描手法,使整首词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让读者仿佛亲眼目睹了那幅乡村生活的画面。
七、诗歌赏析
(一)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