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小儿发热护理推荐演讲人:日期:
目录CATALOGUE01发热基础认知02症状识别与判断03家庭护理措施04药物使用规范05就医指征指南06预防与长期管理
01发热基础认知
体温异常定义小儿正常体温范围为36℃~37.5℃,超过此范围即为发热。正常体温范围发热程度划分发热持续时间低热(37.5℃~38℃)、中等热(38.1℃~39℃)、高热(39.1℃~41℃)和超高热(41℃)。体温异常持续时间超过2周称为长期发热。
常见发热诱因病毒、细菌、支原体、真菌等感染是导致小儿发热最常见的原因。感染如风湿性疾病、恶性肿瘤、中暑、药物反应等非感染性因素也可引起发热。非感染部分小儿在接种疫苗后可能会出现低热,通常不会超过38℃,且持续时间较短。疫苗接种
家长认知误区误区一误区三误区二发热是一种疾病。实际上发热只是一种症状,不是独立的疾病,需要寻找病因。发热会烧坏脑子。一般情况下,发热不会对大脑造成损伤,除非体温过高(41℃)或持续时间过长。盲目使用退热药。发热时不能盲目使用退热药,应根据体温和症状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避免药物滥用和不良反应。
02症状识别与判断
体温监测方法腋下测温将体温计置于小儿腋下,保持5分钟,读取体温。01口腔测温将体温计置于小儿舌下,保持3分钟,读取体温。02肛门测温将体温计插入小儿肛门约2.5厘米,保持1-2分钟,读取体温。03
伴随症状观察精神状态呼吸情况消化情况皮肤状况观察小儿是否出现昏昏欲睡、烦躁不安等异常精神状态。观察小儿呼吸是否急促、呼吸困难等。观察小儿是否有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泻等消化症状。观察小儿是否出现皮疹、斑点等皮肤异常。
危险信号辨别高热持续不退小儿体温达到39℃以上,且持续时间较长,不易降低。出现意识障碍小儿出现昏迷、抽搐、谵妄等症状。呼吸急促或困难小儿呼吸频率明显加快,出现鼻翼扇动、口周青紫等呼吸困难表现。肤色苍白或发灰小儿面色苍白或发灰,提示可能出现严重感染或循环衰竭。
03家庭护理措施
物理降温操作使用温水浸湿毛巾,擦拭患儿额头、颈部、腋下、腹股沟等处,利用水分蒸发降温。温水擦浴将退热贴贴在患儿额头或太阳穴等部位,有助于缓解头痛和降温。退热贴适当减少患儿衣物,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有助于散热。散热
补液方案推荐口服补液盐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口服补液盐,以补充体内流失的电解质。03适当给予果汁、米汤等富含水分的饮食,避免油腻和不易消化的食物。02饮食调理多喂水患儿发热时容易脱水,应多喂温开水或淡盐水,以补充体内水分。01
环境调节要点保持室内温湿度适宜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过于干燥或潮湿,有利于患儿散热和呼吸。01光线柔和避免强光刺激,保持室内光线柔和,有助于患儿休息和睡眠。02安静环境减少噪音和干扰,保持室内安静,有利于患儿病情恢复。03
04药物使用规范
退烧药选择标准应选择安全性高、副作用小的药物,如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安全性有效性适用性选择能够快速降低体温的药物,确保药物的疗效。根据孩子的年龄、体重和病情等因素,选择适合的退烧药。
应根据孩子的体重和年龄来确定药物的剂量,避免剂量过大或过小。药物剂量根据药物的半衰期和孩子的体温变化,合理安排用药时间,避免药物在体内过度积累。用药频率根据药物的特性和孩子的病情,选择合适的用药途径,如口服、肛门给药等。用药途径剂量计算依据
重复用药禁忌遵医嘱用药在使用退烧药时,应严格遵循医生的建议,不要随意更改用药剂量或频次。03部分药物可能含有类似的成分,重复使用可能导致药物过量或中毒。02注意药物成分避免重复用药不同药物之间可能存在相互作用,应避免同时使用多种退烧药。01
05就医指征指南
持续高热阈值01体温达到38.5℃或以上建议立即就医,以免高热引起惊厥或其他并发症。02持续时间超过3天持续高热可能表明体内存在严重感染或其他疾病。
可能是中枢神经系统受到影响,需紧急就医。意识模糊或嗜睡可能是感染或血液疾病的症状,需及时诊断。皮疹或出血能是严重感染,如肺炎等。呼吸急促或呼吸困难可能是脑膜炎等严重疾病的表现,需立即就医。剧烈头痛、呕吐特殊症状预警
不同年龄差异新生儿(0-28天)体温调节功能不完善,发热可能是严重感染的信号,应立即就医儿(1-3岁)发热可能伴随其他症状,如咳嗽、流涕等,需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婴儿(1-12个月)发热可能是感冒、幼儿急疹等常见疾病引起,但持续高热仍需就医。学龄前儿童(3-6岁)发热可能由感染或其他疾病引起,需根据症状综合判断是否需要就医。
06预防与长期管理
日常防护策略适时增减衣物勤洗手均衡饮食避免接触感染源根据气温变化,及时为孩子增减衣物,避免过热或过冷。鼓励孩子多吃富含营养的食物,如蔬菜、水果、蛋白质等,以增强免疫力。教育孩子养成勤洗手的习惯,减少病菌传播。尽量避免带孩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2022年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试题(有答案)(地市级).pdf VIP
- CISA考试练习习题库(2025年第1部分).pdf VIP
- 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策略分析.docx VIP
- T_CGSS 014—2020_老年人跌倒风险综合评估规范.pdf VIP
- 选区激光熔化技术下成形件表面质量及残余应力预测方法.pdf VIP
- 机电设备安装应急处理预案.docx VIP
- 2025入党积极分子发展对象考试题库(含答案).docx VIP
- 个人简历——【标准模板】.doc VIP
- [富士康 索尼设备校正]SI-F209 Operation Manual (中文版).pdf
- 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的有效策略.doc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