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025年高考语文全国Ⅰ卷古代诗歌阅读:《元珍以诗送绿石砚所谓玉堂新样者》
元珍以诗送绿石砚所谓玉堂新样者
北宋·王安石
玉堂新样世争传,况以蛮溪绿石镌。
嗟我长来无异物,愧君持赠有佳篇。
久埋瘴雾看犹湿,一取春波洗更鲜。
还与故人袍色似,论心于此亦同坚。
标题:《元珍以诗送绿石砚所谓玉堂新样者》
诗歌标题比较长,但重点关注的是“元珍”和“绿石砚”。元珍,是北宋官员丁宝臣(1010~
1067)的字,丁宝臣与王安石(1021-1086)二人是亦师亦友的关系。王安石在扬州任签判
后调任鄞县(今浙江宁波鄞州区)知县。其时(1048),丁宝臣以太子中允知剡县(今浙江嵊
州市)。二人因任职所在地相离较近,多有诗文往来交流。王安石写有《寄丁中允》一诗:
始我与夫子,得官同一州。
相逢皆偶然,情义乃绸缪。
我于人事疏,而子久已修。
磨砻以成我,德大不可酬。
乖离今六年,念子尚未休。
从中不难看出二人交谊深厚。丁宝臣给予了王安石诸多指导和提点,王安石十分感念他的情
义。
此外,丁宝臣还与欧阳修友善,欧阳修有一首著名的诗——《戏答元珍》,诗云:
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
残雪压枝犹有橘,冻雷惊笋欲抽芽。
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
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
这首诗写于欧阳修贬谪到峡州夷陵县任县令,正逢丁宝臣进士及第,外放峡州任军事判官期
间。二人同处僻壤,对欧阳修被贬而来,丁宝臣“不徒不恶之,而又加以厚礼”(欧阳修《回
丁判官》)。二人经常结伴出游,诗文唱和,结下深厚的友谊。
丁宝臣死后,欧阳修为他撰写了墓表、祭文,王安石也为他撰写了墓志铭。称其知剡县(今
浙江嵊州市)时,“除弊兴利甚众,人至今言之”(王安石《司封员外郎秘阁校理丁君墓志铭》)。
在“改革”上,二人倒是是志趣相投。
标题里第二个应该关注的是“绿石砚”。绿石砚又称绿端,是端砚的一种砚石品种,北宋时期
开始开采于广东肇庆北岭及小湘峡一带。其色泽以青绿为主,优质者呈现纯净的翠绿色。所
以,“绿石砚”应该是由此得名吧。
皇祐二年(1050),丁宝臣迁知端州(今广东肇庆市)军州事。二人依然有诗文往来,彼此寄诗
唱和。期间,丁宝臣赠送给王安石一方绿石砚,并附诗一首。王安石则写下这首《元珍以诗
送绿石砚所谓玉堂新样者》以作酬答。
首联:玉堂新样世争传,况以蛮溪绿石镌。
宋代称翰林院为玉堂,“玉堂新样”即新出的砚台样式。“世争传”看得出来这种砚台在当时
是个“稀罕物”,颇受世人喜爱,并争相传颂。一个“况”字,更递进一层,点出了绿石砚的产
地及材质,由出自蛮溪(南方的溪流)的绿石镌刻而成。可见朋友的这份礼物是多么珍贵,
也衬托出二人的友谊是多么深厚。
颔联:嗟我长来无异物,愧君持赠有佳篇。
“嗟”和“愧”二字,直接道出了诗人收到这方珍贵绿石砚后的内心情感。王安石感慨自己长久
以来没有什么珍奇异物,如今竟能收到朋友如此珍贵的馈赠。这反映出诗人的俭朴,以及对
这方砚台的珍爱。后一句照应标题中的“以诗送绿石砚”。面对朋友的厚赠及附诗,诗人感到
很惭愧。觉得自己承受不起友人如此厚重的友谊,也更显出诗人对这份情谊的珍视。朋友的
记挂惦念,让诗人备受感动,这也让诗人袒露自己诚挚的内心情感。
颈联:久埋瘴雾看犹湿,一取春波洗更鲜。
此联进一步刻画砚台的质地和颜色。“湿”字写出了砚台质地温润,“鲜”字刻画出砚台颜色纯
净翠绿。“久埋瘴雾看犹湿”写砚石长久地埋在南方瘴雾之地,处在那种潮湿环境之中,使得
做成的砚台看起来温润细腻;后一句“一取春波洗更鲜”,砚石一朝被人从蛮溪取出,经过春
水绿波洗涤后,更是“翠绿一片”,鲜气逼人了。
尾联:还与故人袍色似,论心于此亦同坚。
尾联以物喻人,将这首诗的思想情感从感念友谊上升到对友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