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学教学中学生活动的设计策略——以“内环境的稳态”一节为例.docx

生物学教学中学生活动的设计策略——以“内环境的稳态”一节为例.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生物学教学中学生活动的设计策略——以“内环境的稳态”一节为例

(江苏省南通市天星湖中学江苏南通226010)

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学生活动从属教学步骤环节。教师设计学生活动,旨在凸显学生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参与知识建构,主动获取知识,提升生物学科核心素养。

“内环境的稳态”是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稳态与调节》第一章第二节。本节课包括“内环境的动态变化”“对稳态调节机制的认识”“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意义”。学生通过学习,可以建构起内环境稳态的概念,掌握神经—体液—免疫调节机制,理解内环境稳态是生物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笔者例举本节课中几个学生活动,讨论设计理念、设计策略。

教师提出问题:人体生活在一个多变的环境中,寒来暑往,其内环境是如何保持稳定的呢?

学生开展活动①“探究血浆酸碱平衡”。基于教师提供的清水、缓冲液、牛血清、物质量浓度为0.1mol/L的盐酸溶液、物质量浓度为0.1mol/L的NaOH溶液、小烧杯、酸碱指示剂等其他必要的器材,模拟探究外来酸碱性物质进入机体后内环境pH的变化(表1)。

材料物质量浓度0.1mol/L的盐酸溶液加入不同数量液滴后的pH051015202530清水缓冲液牛血清物质量浓度0.1mol/L的NaOH溶液加入不同数量液滴后的pH051015202530

实验现象:加入少量的碱性或酸性物质,血清和缓冲液的pH基本不变。

学生得出推论:外界环境变化,机体内环境的pH可以保持稳定。

接着,学生开展活动②“验证渗透压变化对红细胞形态的影响”。基于教师提供的等渗溶液(质量分数为0.9%的NaCl溶液)、低渗溶液(质量分数为0.3%的NaCl溶液)、高渗溶液(质量分数为1.5%的NaCl溶液)、抗凝牛血(柠檬酸钠处理)、显微镜等其他必要的器材,观察红细胞在不同溶液中的形态。

学生设计实验,实施实验,得出结论:红细胞在等渗溶液形态保持不变,在低渗溶液中吸水膨胀,在高渗溶液中失水皱缩。因而,血浆渗透压保持相对稳定,红细胞的形态、功能才能正常。学生得到启示:内环境渗透压保持相对稳定,生命活动才能正常进行。

教师引导学生开展活动③“分析人类体温恒定的调节机制”。学生收集家庭成员一昼夜体温测量数据。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一个人在一昼夜中,体温处于动态平衡之中。①衣衫单薄,身处寒冷环境,身体有何反应?②酷暑季节,从事室外工作,身体有何反应?③机体如何调节产热散热平衡,关联哪些系统?学生分析,推导体温调节关联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明确其调节机制为“神经—体液调节”。

教师在将教材内容转化为学生活动时,没有“面面俱到”式地把其所有内容纳入其中。在内容取舍上,教师采取的基本策略是“去枝叶存主干”,围绕内环境的“酸碱度”“渗透压”“温度”三项理化性质来设计学生活动,设计理念暗合课程标准“内容聚焦大概念”的课程理念。活动①是探究实验,通过实验,学生可以体会:血清(血浆)酸碱度在外界酸碱物质的影响下,可以保持恒定;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是有限度的,超过限度,稳态就会失衡。活动②为验证实验,证明机体正常的功能需要内环境的稳态来保障。活动③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促进学生分析、推导出体温恒定的“神经—体液”调节机制,将学生活动聚焦主干知识,可以避免知识碎片化,帮助学生建立起系统的、广泛联系的知识体系。

教师提出问题:生物代谢产生一些酸性或碱性物质。这些物质进入机体,会使机体的pH发生明显改变吗?

(1)概念初构阶段。

依据问题,兴趣小组的学生选用肝匀浆、缓冲液、清水三类材料,用物质量浓度为0.1mol/L的NaOH溶液进行实验。学生得到实验结论:在外界碱性物质的影响下,肝匀浆pH保持相对稳定。得到推论:正常情况下,人体内环境的pH保持相对稳定。教师引导学生评价商家高价售卖碱性水进行评价,评判“酸碱体质理论”。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24h的体温数据、某人分别饮用生理盐水和清水后体内渗透压变化曲线数据、某人餐前餐后血糖变化曲线数据。学生得到结论:正常情况下,人体内环境的温度、渗透压、血糖浓度保持相对稳定。学生通过实验及数据分析,建构起“稳态”的概念:稳态是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和组成成分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师生进一步探讨:如何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呢?

(2)概念再构阶段。

教师介绍贝尔纳的观点,使学生知道神经调节在维持稳态中有重要作用。介绍“工业冷库耐寒实验”,引导学生讨论:在寒冷环境下,体表器官有哪些变化?哪些器官系统参与体温调节?学生得到结论:生物体通过器官和系统的协调活动来维持体温的相对稳定。并再构概念:稳态是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使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和组成成分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fdfdsos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100020006000001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