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西安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下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

陕西省西安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下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陕西省西安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下期中考试

语文试题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部编版必修下册第一至四单元和“古诗词诵读”。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中国文化中,悌德与孝道一样,都被认为是最核心的价值所在。梁漱溟先生在《中国文化要义》中指出,中国社会是一个伦理本位的社会。在传统诸伦理关系中,兄弟关系与父子关系一样,被认为是天然之伦次,《春秋谷梁传》说,“兄弟,天伦也”。在儒家看来,家庭中父子兄弟之间的亲亲之情,是任何一个人都具有的自然情感,孟子说:“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因此,孝悌这种德性,被儒家认为是植根于我们的本心天性之中的,并因此而成为一切德行的基础。在儒家看来,如果一个人连自己的父母、兄弟姐妹都不爱,那他事实上也就不可能爱他人。因此由孝道可以引申为事君、事国之忠,由悌道则可以扩充为事长之敬,乃至可以推而为普通人之间的和睦与友爱。就此而言,儒家视孝悌为一个人道德之根本,故《论语》里有“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的说法。

在孝与悌两者之中,悌德又被认为是孝道的有机组成部分。《中庸》引《诗》说,“兄弟既翕,和乐且耽”,又引孔子之语说,“父母其顺矣乎”。朱熹注指出,“宜于兄弟如此,则父母其安乐之矣”。也就是说,兄弟和睦,自然能够怿悦父母之心,此即《弟子规》所说的“兄弟睦,孝在中”。

《大戴礼记·卫将军文子》引孔子语曰:“弟,德之序也。”《孝经》说:“教民礼顺,莫善于悌。”在儒家看来,只要人人遵守悌德,良好的社会秩序就可以建立起来。事实上,作为以弟事兄的悌德,既然可以被推而为一种事长之道,可以被引申为一种普通人之间的伦理原则,那么,它自然也就能够成为良好社会秩序的基础。在这一意义上,《论语》说:“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也正因为如此,孔子说,“《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对儒家来说,友于兄弟的悌德,与孝道一样,同属于为政之道;而理想的政治,所谓“尧舜之道”,也不过是“孝悌而已”(《孟子·告子下》)。

(摘编自郭晓东《悌德:传统与现代》)

材料二:

悌德是同辈亲友道德规范的总名。悌德是对兄弟伦理关系的要求,也是同辈亲友间恪守的道德规范,尊敬血缘关系之外的比自己年长者,也是悌德的要求。所谓“事兄悌,故顺可移于长”(《孝经·广扬名章》),这就将悌德的内涵大大地拓展了。

悌德是家庭和睦的重要表征。“孝,德之始也;悌,德之序也。”(《孔子家语·弟子行》)兄友弟恭的悌道是处理兄弟姊妹、妯娌、姑嫂等家庭伦理关系的基础。因为“兄弟”包括姊妹,古人称姐为“女兄”,妹为“女弟”。

悌德是社会公德的基石。“私德”是“公德”的基础与拓展,前贤往哲无不重视悌德在调节社会成员关系方面的重要功能。《大学》云“弟者,所以事长也”;《孝经》也指出:“教以悌,所以敬天下为人兄者也。”孟子在跟梁惠王讨论国家治理时,认为国家应引导百姓从“孝悌”做起,“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孟子·梁惠王上》)。有孝悌道德修养的人即使是手里拿着木棒,也可以跟拥有坚实盔甲和锋利武器的秦、楚军队较量。

悌德是社会稳定和谐的保障。《孝经》言:“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论语》甚至认为,孝悌道德是社会和谐稳定的保障,有孝悌之德的人一般不会犯上作乱:“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教化百姓遵守礼法,维护社会安定,引导人们恪守悌德规范,友善相处,无疑是重要路径。

如何践行悌德呢?悌德最基本的体现是长幼相互敬爱,《说文新附》对“悌”的解释是“善兄弟也”。《左传·昭公二十六年》表达得更具体,“兄爱弟敬……兄爱而友,弟敬而顺”。要做到兄爱弟敬,必然要求相互宽容,和睦相待。即《管子·五辅》所云:“为人兄者,宽裕以诲;为人弟者,比顺以敬。”宋代袁采的《袁氏世范》提出,虽弟顺兄但需要相互尊重,并非完全听命于兄长,“为父兄者通情于子弟,而不责子弟之同于己;为子弟者仰承于父兄,而不望父兄惟己之听,则处事之际,必相和协,无乖争之患”。

兄弟姊妹之间相处,不听他人挑拨之言,才能和睦相处。我国传统家训中这种教诲比比皆是。无锡荡口华氏家族绵延千年,名人辈出,与该家族恪守华贞固撰作的家训《虑得集》不无关系。家训告诫子孙凡闻间言是非,先究何所从来,“大抵间言不入于耳,便无彼我之私,而亲谊自厚”,这样就不会积怨成隙。

古人将兄弟比作手足,认为兄弟同气分形,其互相亲爱之情正如手足有彼此补助之益,故而应该相互扶助。传统悌德将此扩展到社会,如清人沈起潜就在其《沈氏

文档评论(0)

中高考语文资料 + 关注
实名认证
服务提供商

15年深耕,专注全国各地中高考语文资料收集整理!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