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学教学中渗透“食育”的实践与思考.docx

生物学教学中渗透“食育”的实践与思考.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生物学教学中渗透“食育”的实践与思考

(浙江省衢州第二中学浙江衢州324000)

“食育”,最早由日本著名的养生学家石塚左玄提出,他认为:“体育、智育、德育、才育即食育”。“食育”不同于营养教育或健康教育,通常指对受教育者给予食物营养及相关知识的教育,并将这种饮食教育延伸到价值观、人生观和能力教育的培养。食育包含两方面的内容:

①饮食教育,包括营养知识教育和良好饮食习惯的培养;

②价值观、人生观及能力教育,借助食物从农田到餐桌的过程对受教育者进行德、智、体、美、劳的全方位教育。

教师在生物学教学中开展食育既符合生物学学科特点,也有助于加强对学生合理膳食的教育,提升其健康素养,有助于引导学生养成厉行节约的良好习惯,塑造健康饮食习惯和优良品行,还有助于学生塑造正确人生观、价值观。

均衡饮食是指营养需要与膳食供给之间保持平衡,能量及各种营养素能够满足人体生长发育、生理及体力活动的需要。均衡饮食有利于身体健康,有利于身体均衡发育,有利于智力发展和提高。

例如,在学习“细胞的分子组成”时,教师可以设问:

人体需要哪些营养物质?

哪些食物中含有较高的糖类,分别属于什么糖?

人体中的脂质有哪些生物学功能?哪些食物中含有较高的蛋白质?人体中蛋白质有哪些生物学功能?

学生通过上述问题的分析和讨论,从而认识不同食物中所含的组成成分和生理功能是不同的。同时,通过活动“检测生物组织中的油脂、糖类和蛋白质”,学生亲身体会每种食物所含的营养成分和含量是不同的。另外,教师还可通过教材中小资料栏目“甜的物质都是糖吗?”“人体的必需氨基酸”等内容的介绍,使学生了解人体对不同营养物质的需求不同。上述一系列问题和活动可以使学生认识到在日常饮食中,人们不能靠单一食物获得所需的营养素,帮助学生发展营养均衡概念,形成结构与功能观、稳态与平衡观等生命观念,同时养成全面膳食、不偏食的饮食习惯,保证均衡营养。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规定,食品安全指食品无毒、无害,符合应当有的营养要求,对人体健康不造成任何急性、亚急性或者慢性危害。对于校园食品安全问题,学校一方面必须重视对学校及周边食品安全状况的整治和检查;另一方面,教师要对学生进行食品安全教育,关注食品的安全指数,提高学生的食品安全意识,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食品观念。

例如,在进行“细胞呼吸”教学时,教师可以设问:为什么夏天温度高,食物容易变质?怎样可以延长食物的保鲜期?为什么有防腐剂的食品需进行高温和密封处理?为什么罐头、牛奶等食品过期后,瓶盖会鼓起?食用过期食品会有哪些危害?学生通过分析这些贴近生活实际的情境,一方面理解了细胞呼吸受多种因素影响等生物学知识;另一方面帮助树立和健全食品安全意识。又如,在学习“基因突变”时,学习到致癌因子包括物理因子、化学因子和生物因子,教师可举例吸烟时烟雾中的尼古丁等物质、亚硝酸盐、黄曲霉毒素、某些病毒等都可以导致细胞发生癌变,组织学生“收集恶性肿瘤防治方面的资料,讨论恶性肿瘤的防治方法”活动,帮助学生健康饮食、践行安全健康的生活习惯。在学习转基因技术时,教师可以通过课外阅读栏目、学生讨论等活动引导学生关注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

“餐饮浪费现象,触目惊心、令人痛心!”为改变校园餐饮浪费乱象,教育部发布《“制止餐饮浪费培养节约习惯”行动方案》,要求大中小学校大力培育“厉行节约”的校园文化,推动光盘常态化,把勤俭节约内容融入中小学德育课程等教育环节,在中小学生物、化学等课程中深入发掘教育资源,鼓励探索开发地方或校本课程。

例如,在学习“能量流动”内容时,教师可以创设情境:假设你流落在一个荒岛上,只有少量玉米和鸡可以食用。采用何种方法可使自己活的最长等待救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设问:为什么地球上植物比动物多,植食动物比肉食动物多?为什么越是处于食物链高位的动物,数量越少,价值越高?在种植农作物时,为什么需要施肥、除草、治虫?学生通过上述情境的分析和问题的讨论,一方面理解能量流动的过程、特点和研究意义,认识到人们在获取食物时只能得到其中10%左右的能量;另一方面可体会到粮食生产的艰辛与不易。

在假期或周末,教师可布置学生走进厨房的实践,参与将蔬菜烹饪成佳肴的过程,体会“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还可以组织学生到农业生产基地参与劳动,体会食物从农田到餐桌的过程,切实感受“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养成勤俭生活、珍惜粮食的习惯。

《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积极开发与利用生物学课程资源”“课程内容有机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国历史悠久,饮食文化丰富,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生物学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挖掘饮食文化中的生物学课堂资源,这样既有利于拓宽生物学课程资源的开发途径,又有利于学生学习饮食文化中的生物学知识。

例如,教师可组织学生利用乳酸菌发酵制作酸奶或泡菜,利用酵母菌

文档评论(0)

std36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