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第一章天地合气;第一节
太虚化元;《素問·天元紀大論》
101太虛廖廓,肇基化元,萬物資始,五運終天,布氣真靈,揔統坤元;九星懸朗,七曜周旋,曰陰曰陽,曰柔曰剛,幽顯既位,寒暑弛張,生生化化,品物咸章。;102故物生謂之化,物極謂之變,陰陽不測謂之神,……氣有多少,形有盛衰,上下相召而損益彰矣。;一、气是构成宇宙及万物的共同本原
气或精气本原论源自《道德经》“道生万物”的宇宙本体观。
气既是宇宙和万物统一的本原,又是永恒运动的无形存在。
《黄帝黄帝内经》完整承袭了古代气学理论的思想精髓,用于揭示和说明天、地、人的生成、演化和发展。
气学思想为《黄帝黄帝内经》认识人体生命的起点和基本模式。
;二、形气相感而化生万物
在气学本体论背景下,运气理论将气的运动分化为天之六气和地之五运,认为二者不同的交感、氤氲、合化,是形成天地不同的气候、物候、生命状态的前提。
天之六气、地之五运分别以十二地支、十天干进行标定,皆有阴阳之分,即中运分为阳干阴干,阳干主太过,阴干主不及;司天之气分为阳支阴支,交替进行,阳支先天而至,主太过;阴支后天而至,主不及。;《素問·五常政大論》
104根於中者,命曰神機,神去則機息;根於外者,命曰氣立,氣止則化絕。故各有制,各有勝,各有生,各有成。故曰:不知年之所加,氣之同異,不足以言生化,此之謂也。帝曰:氣始而生化,氣散而有形,氣布而蕃育,氣終而象變,其致一也。;气推动宇宙的形成和万物的化生
宇宙的形成和万物的化生都是气运动变化的结果。
宇宙万物乃是同一天地元气所化,气分阴阳,二者相互作用,使天地万物具有了多样性和复杂性。
天地之气交感互藏,有了六气应时而发,以成四时,万物生长不息。
气始、气散、气布、气终正是气运动的不同形式和不同阶段,因而才有万物生长化收藏及人体生、长、壮、老已的生命过程。;《素問·氣交變大論》
105夫道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長久,此之謂也。帝曰:何謂也?岐伯曰:本氣位也。位天者,天文也;位地者,地理也;???於人氣之變化者,人事也。故太過者先天,不及者後天,所謂治化而人應之也。;《素問·至真要大論》
106本乎天者,天之氣也,本乎地者,地之氣也。天地合氣,六節分而萬物化生矣。故曰:謹候氣宜,無失病機。……氣味有薄厚,性用有躁靜,治保有多少,力化有淺深,此之謂也。;三、关于五运六气学说
五运六气学说是以气学为基础、以阴阳五行为演绎模式构建的宇宙整体理论体系,用来阐述自然变化规律以及对人体生命活动的影响。
其形成依据为天体与地球相对形成的周期性变化。
五运六气理论认为,人体生命之气化与天地气化存在交流与感通,当天地气化属性发生变化时,地表之气候、万物之生化、人体生命之气化皆会发生相应变化,这种变化,呈现出五运与六气的周期性规律。
五运六气学说是《黄帝黄帝内经》整体观的反映,形成了认识自然现象、疾病发生规律的独特理论。;四、基于天地运气的“司岁备物”药物理论
《黄帝内经》从“天人合一”整体观出发,论述药物气味形成的自然机制,认为不同年份运气的气化是药物性能形成的基础。
天地运气会影响自然之物的气味而使药物具备不同的药性,如岁运属木或岁气为厥阴风木的年份,五行属木的药物或入通于肝的药物质量好,其性能专一,作用强烈;而在其他运气主运的年份,此类药物的质量等级差,性能不专一,作用较弱。
为种植与采集药物的时节选择提供了理论依据。;《素問·六節藏象論》
107岐伯曰:悉哉問也,天至廣不可度,地至大不可量,大神靈問,請陳其方。草生五色,五色之變,不可勝視;草生五味,五味之美,不可勝極,嗜欲不同,各有所通。天食人以五氣,地食人以五味。五氣入鼻,藏於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聲能彰。五味入口,藏於腸胃,味有所藏,以養五氣,氣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人赖天地之气以生存
宇宙万物繁多,然不离五行,故呈五色之变、五味之化,各有相互感应、助长和影响。
天地之气交互感应、和合,维持人体生命活动过程。首先,自然之清气藏于心肺,化生宗气,维持人体呼吸、血运等生理功能;其次,摄入饮食五味,化生气血津液,输布四肢百骸,维持人体功能活动。
天地之气不仅是形成生命体的本源,也提供了人体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这均是人与天地相通应的客观基础。;《素問·陰陽應象大論》
108天不足西北,故西北方陰也,而人右耳目不如左明也。地不滿東南,故東南方陽也,而人左手足不如右強也。……故俱感於邪,其在上則右甚,在下則左甚,此天地陰陽所不能全也,故邪居之。
;五、人与天地同源、同构
古人通过“取象比类”的思维方式,把人体生命现象与自然界各种现象联系起来,以天地的基本构成推演人体内部结构,以自然现象类比人体生理现象,以自然界规律类推人体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