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医治未病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法 2025年三伏贴技术规范.docxVIP

北京中医治未病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法 2025年三伏贴技术规范.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PAGE

PAGE1

附件3

北京中医治未病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法

2025年三伏贴技术规范

(北京针灸学会)

为充分发挥中医药“治未病”特色及其在全民健康促进中的预防保健优势,规范并提升“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法”(简称“三伏贴”)治疗服务,引导基层卫生服务机构合理、规范开展中医“治未病”预防保健工作,以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健康需求,北京针灸学会受北京市中医药管理局委托,组织穴位贴敷专业委员会有关专家编写了《北京中医治未病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法·2025年三伏贴技术规范》。该规范旨在为广大基层卫生工作者提供科学、规范、有效的三伏贴服务指导。

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法(简称“三伏贴”)是将中医时间医学、针灸学和外治法有机结合的中医“治未病”重要手段,是根据中医理论,选用辛温类具有祛寒、通经等功效的药物制作成贴敷膏,利用全年气温最高、阳气最旺的夏至后“三伏”期间,以人体特定穴位进行敷贴,以防病治病的中医特色外治方法。本法主要适合于素体阳虚或寒湿伏邪者,在秋、冬、春季容易反复发作或加重的慢性、顽固性肺系(呼吸系统)疾病,具有操作简便、易于接受,副作用小、效果持久的特点,并可减轻很多内服药物对人体功能、器官的损害,历经几千年越来越为广大群众所接受。

中医治未病疗法最早记载于《黄帝内经》,是在疾病的前、中、后3个阶段中,运用中医药干预方法,未病先防、既病早治、已病防变、瘥后防复,体现了中医学的特色诊治思维。

冬病,是指在秋、冬、春季容易发作或者容易加重的一类疾病。这些疾病发生的根本,多为寒湿伏邪和阳气受损。

夏治,是指在夏季藉自然界之旺盛阳气和体表经络中气血旺盛的有利时机,通过内服、外治或食疗等中医传统方法,生发人体内的阳气,培本固元,驱除体内之寒邪,增强抗病能力,减少其在秋、冬、春季的发作次数或减轻发作程度,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一、冬病夏治的中医理论基础

冬病夏治,源于《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是中医学中重要的预防医学思想。《素问·宝命全形论》曰:“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人与自然界息息相关,依靠天地之气生存,随四时变化规律而生长化收藏;疾病的发生亦随四季、节气的变化而不同,其治疗亦应随季节变化而各异。根据中医“天人合一”、“择时治病”、“不治已病治未病”等理论,利用“伏天”疾病未发之时,通过药物、敷贴、艾灸、食疗等方法,去除其疾病的必发条件(主因或诱因),以调节人体的脏腑功能和阳气,增强抵御疾病的能力,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伏”,最早见于《汉书·郊祀志注》:“伏者,谓阴气将起,迫于残阳而未得升。故为藏伏,因名伏日。”古人认为,伏天之时,阴气迫于阳气而伏藏,即藏阴气于炽热之中。《艺文类聚·岁时·伏》引《历忌释》:“伏者何也,金气伏藏之日也。”按五行理论,夏季属火,而庚日属金,合于肺,火克金,故伏天是温煦肺经阳气和驱散内伏寒邪的最好时期。

我国古代一直采用“干支纪日法”,每逢日干为“庚”者为“庚日”,庚日按10天干顺序每10天循环一次。“三伏”以每年夏至以后的第三个庚日(指干支纪日中含“庚”之日)为初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为末伏,合起来称为三伏。夏至与立秋之间4个庚日时,中伏为10天;若5个庚日,则中伏为20天。

最早提出在三伏时服药治疗疾病的记载,始于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增损肾沥汤,治大虚不足,小便数,嘘吸焦燆引饮,膀胱满急。每年三伏中常服此三剂……。”

穴位贴敷疗法最早见于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五十二病方》:“蚖……以蓟印其中颠”。即是以芥子泥敷于头顶(百会穴),治疗毒蛇咬伤。至明、清时期,随着中医外治法的开展,在三伏天熏涂、贴敷治疗疾病得到应用。明末名医张璐《张氏医通》中载有:“冷哮灸肺俞、膏肓、天突,有应有不应,夏月三伏中用白芥子涂法,往往获效。方用白芥子净末一两,延胡索一两,甘遂、细辛各半两,共为细末,入麝香半钱,杵匀,姜汁调涂肺俞、膏肓、百劳等穴。涂后麻蛰疼痛,切勿便去,候三炷香足,方可去之。十日后涂一次,如此三次,病根去矣。”全面论述了贴敷法的适应症、药物组成、选穴、贴敷时间等。

清·徐大椿:“汤药不足尽病……用膏药贴之,闭塞其气,使药性从毛孔而入其腠理,通经活络,或提而出之,或攻而散之,较服药尤为有力”,阐释了穴位贴敷法的作用机理与特点。

二、2025年贴敷药物的组成和制备

根据《北京市中医药条例》的有关规定,经北京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2025年在全市调配使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的院内制剂“温阳化痰穴贴”(批准文号:京药制字、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的院内制剂“消喘膏”(批准文号:京药制字、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的院内制剂“补肺咳喘贴”(批准文号:京药制字Z20

文档评论(0)

雄霸天下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