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闽侯第六中学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doc

福建省闽侯第六中学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福建省闽侯第六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考试试题

第I卷(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24个小题,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汉语中,对父亲的兄、弟有伯、叔等不同的称谓。这与英语中将自己父母的兄、弟统称为“uncle”完全不同。可见,这些汉语称谓语体现出

A.明亲疏的家族追求B.辨等级的阶级理论C.重家庭的人伦观念D.别长幼的宗法意识

【答案】D

【解析】对父亲的兄、弟有伯、叔等不同的称谓,这是为了从年龄上区分出长幼,体现出中国人别长幼的宗法意识。故答案为D项。伯、叔的不同称谓,不能反映出亲疏远近,排除A项;这种不同称谓不属于辨等级的阶级理论,排除B项;C项不能反映出这种不同称谓的用意所在,排除。

2.国学大师钱穆认为,中国古代史“前一段落为秦以前的封建政治,后一段落为秦以后之都县政治”。以后之都县政治”。以下对这两大“政治”的理解正确的是

A.都是地方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

B.都以血缘为纽带,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C.前者是贵族政治,后者是官僚政治

D.都顺应了历史潮流,维护了封建统治

【答案】C

【解析】题干中“秦以前的封建政治”指的是从西周开始的分封制,“秦以后之郡县政治”指的是郡县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宗法制规定了嫡长子继承制度,保障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因此分封制是贵族政治。郡县制下的各级官吏由中央任命,不能世袭,形成了官僚政治,故C正确。分封制和郡县制都是地方制度,但是分封制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故A错误。郡县制不以血缘为纽带;分封制不利于权力的高度集中,故B错误。分封制实行于奴隶社会,维护的是奴隶制度,故D错误。

3.图1到图2的变化,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中央集权加强B.中央官制简化C.君主专制强化D.行政效率提高

【答案】C

【解析】材料都是中央官制而非地方管理,排除A;B只是揭示材料的现象,排除;从三省六部制到废丞相权分六部,实质是君主专制强化,故选C;材料看不出行政效率提高,排除D。

4.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和法国国王路易十四都曾发出这样的感叹:“中国科举制度是世界各国中所用以选取真才之最古最好的制度。”甚至称之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从时代发展的角度来看,当时该“发明”的着眼点在于

A.抑制门阀势力,加强中央集权

B.弘扬爾学正统,约束官史言行

C.防范武将专权,完善官僚体制

D.强化君主专制,培养忠臣顺民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发明”的着眼点即是出发点或者是目的。出发点之一是取消门阀势力世代做官的特权,把选拔官员的权力收归中央,加强中央集权。当然还有选拔有真才实学的人才;扩大官吏来源,扩大统治基础等出发点。但科举制不涉及约束官吏、防范武将、培养顺民等目的,排除BCD,故答案选A。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科举制度

5.明代内阁和清代军机处的共之处是

A.参与政务,但没有决策权B.参与决策,负责朝廷事务

C.负责行政,安排地方事务D.统领军队,处理各种军务

【答案】A

【解析】内阁和军机处都是皇帝的助理机构,都参与决策,没有决策权,故A正确;朝廷事务和地方事务均有六部负责管理,故B错误;D属于兵部管理。

6.台湾著名学者傅宗懋认为:“世宗(雍正)的集权很是巧妙的,并不是像以前的枝枝节节,他只设了一个□□,于是就把以前内阁和八旗的权力,整个拿来。”这一机构是

A.内阁B.南书房C.军机处D.文渊阁

【答案】C

【解析】内阁是明成祖设立的,排除A;南书房是康熙皇帝设立的,排除B;军机处是雍正皇帝设立的,它是中国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标志,故选C;文渊阁刚开始是内阁的办公地点而已,排除D。

7.罗马法学家认为,在适用于特定民族的市民法和适用于全人类的万民法之外,还有“自然界教给一切动物的法律”——自然法,“而奴役是违背一切人都是生而自由的自然法的”。这反映了

A.罗马法学家追求公平正义的立法原则B.使用中的罗马法丧失了自然法的精神C.罗马法不断发展完善为一部自然法D.天赋人权的思想理念贯穿于罗马法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分析材料信息可见,罗马法学家认为在罗马的公民法和万民法之外,还有自然法的存在,其蕴含的自由、平等、正义的精神与现实社会的奴役压迫的现象是相违背的,可见罗马法学家追求公平正义的立法原则,故选A。材料中罗马法学家并没有否定罗马法的作用及其中的法治精神,故B错误;CD所述均与材料信息不符,故排除。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罗马法

文档评论(0)

133****3257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