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促织》教案-中职语文高一(高教版2023基础上册).docx

3.4+《促织》教案-中职语文高一(高教版2023基础上册).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4促织

【教学目标】

1.掌握重点的文言实词、虚词,归纳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现象。

2.理清本文跌宕起伏、曲折多变的情节,品味人物描写细腻传神的语言。

3.理解小说刺贪刺虐的主题,以及作者对人生的感悟。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清本文跌宕起伏、曲折多变的情节,品味人物描写细腻传神的语言。

教学难点:理解小说刺贪刺虐的主题,以及作者对人生的感悟。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本课写作背景的资料。

【课时安排】

3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掌握重点的文言实词、虚词,归纳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现象。

2.理清本文跌宕起伏、曲折多变的情节,品味人物描写细腻传神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影视导入

看一看图片,《婴宁》《聂小倩》《捉妖记》等,这些电视剧都是改编自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书中极大部分以狐仙鬼怪、鱼精花妖为题材,用以讽刺现实,寄托孤愤。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聊斋志异》中的《促织》,感受作者的孤愤。

教师板书课题:《促织》

二、自主学习,知识备查

(一)题目解析

“促织”是蟋蟀的别名,晋人崔豹的《古今注》“谓其声如急织也”,形容蟋蟀鸣唱如织布机的声音时高时低,仿佛是在催促织女飞梭速织,“促织”之名由此而来,又有趋织、催织、纺纱娘之称。

(二)作者简介

蒲松龄,山东淄州(今淄博市)蒲家庄人,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从小热衷功名,19岁参加科举考试,连中县、府、道的第一,但此后却屡试不第,挤不进官场。他的一生主要活动时间是在康熙年间。他本是一个有多方面文学才华的人,诗、文、俚曲都有作品传世。他的大半生基本上在家乡过着清苦的塾师生活,因而和人民接触的机会较多,对统治阶级的种种罪恶有所不满。蒲松龄20岁左右开始创作《聊斋》,40岁左右基本完成,以后不断有所修改和增补,直到死前为止。这部作品,是他一生心血的结晶。

(三)作品简介

《聊斋》这部作品是他一生心血的结晶,共有短篇小说431篇,其内容大致有四部分:

一是爱情故事,占据着全书最大的比重,故事的主要人物大多不惧封建礼教,勇敢追求自由爱情。这类名篇有《莲香》《小谢》《连城》《宦娘》《鸦头》等。

二是抨击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摧残。作为科举制度的受害者,蒲松龄在这方面很有发言权,《叶生》《司文郎》《于去恶》《王子安》等都是这类名篇。

三是揭露统治阶级的残暴和对人民的压迫,极具社会意义,如《席方平》《促织》《梦狼》《梅女》等。

四是阐释伦理道德的寓意故事,如《画皮》。

(四)写作背景

清初统治者注意整顿吏治,但不能彻底扫除贪官污吏,更不能消灭阶级矛盾与阶级斗争。蒲松龄写作的《聊斋志异》,从侧面反映了清初统治者对人民的镇压与剥削。他用大量篇幅描写了封建官吏横行无忌,豪绅恶霸鱼肉乡里,底层人民大众哀告无门的社会面貌,从而揭示了封建社会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

这种矛盾在《促织》一文中有所体现。由于清代大兴文学狱,故作者只能借用讲前朝故事的手法,显得隐晦曲折。尽管如此,小说反映的社会现实,在封建社会仍具有普遍意义。

三、预习检查,夯实基础

(一)读一读生字词

(二)词义解释

熟读课本下面注释,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四、新课学习,整体感知

(一)名家范读

把握字音字形,掌握文章句子断句,朗读节奏。

(二)自由朗读

教师: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结合注释,翻译课文,划分文章结构。

明确:

围绕标题“促织”展开复述,只简述故事梗概,不细叙具体细节,所谓梗概,包括故事发生的背景,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教师总结:征促织——捕促织——卜促织——得促织——失促织——化促织——斗促织——进促织——议促织

五、新课学习,整体感知

(一)第1段——起因:朝廷征虫,百姓破产

1.老师强调: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古今异义。

2.学生翻译

明朝宣德年间,皇室里盛行斗蟋蟀的赌博,每年都要向民间征收。这东西本来不是陕西出产的。有个华阴县的县官,想巴结上司,把一只蟋蟀献上去,上司试着让它斗了一下,显出了勇敢善斗的才能,上级于是责令他一直供应。县官又把供应的差事派给各乡的公差。于是市上的那些游手好闲的年轻人,捉到好的蟋蟀就用竹笼装着喂养它,抬高它的价格;储存起来,当作珍奇的货物一样等待高价出售。乡里的差役们狡猾刁诈,借这个机会向老百姓摊派费用,每摊派一只蟋蟀,就常常使好几户人家破产。

3.本文解读

教师:文章开头交代“宫中尚促织之戏”“岁征民间”的情节有何用意?

明确:点题,点明故事的起因,揭示矛盾产生的社会根源。“宫中”二字把矛头直指封建最高统治者,为主人公成名一家悲剧性的遭遇做铺垫。

(二)第2段——开端:成名寻虫,山穷水尽

1.老师强调: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古今异义。

2.学生翻译

县里有个叫成名的人,是个念书人,长期未考中秀才。为人拘谨,不善说话,就被刁诈的小吏报到县里,

文档评论(0)

2698shao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专注于文档分享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