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新生儿桡动脉采血操作教程
演讲人:
日期:
目录
02
桡动脉定位方法
01
操作前准备
03
消毒与穿刺规范
04
采血操作技巧
05
并发症预防与处理
06
操作后管理
01
操作前准备
采血针
选择合适大小的采血针,确保针尖锋利。
采血管
准备专用采血管,确保管道通畅,无泄漏。
消毒棉球或棉签
用于皮肤消毒,防止感染。
止血带
用于压迫止血,防止血液外溢。
01
02
03
04
采血垫或无菌纱布
用于垫在患儿手臂下,保持采血区域清洁。
05
采血物品清单确认
患儿体位与环境评估
将患儿平躺,手臂伸直并略向外展,掌心向上,便于采血。
患儿体位
确保采血环境整洁、安静,避免患儿受到惊吓或哭闹。
环境评估
确保采血区域光线充足,便于观察血液颜色及流动情况。
光线适宜
消毒用品与急救预案
01
消毒用品
准备碘酒、酒精等消毒用品,确保皮肤消毒彻底,防止感染。
02
急救预案
准备好急救设备,如急救箱、氧气瓶等,确保在采血过程中出现意外情况能够及时处理。
02
桡动脉定位方法
解剖位置示意图解析
肱动脉分出后,行向外下,先经肱桡肌与旋前圆肌之间。
桡动脉起始位置
桡动脉走行路径
桡动脉末端位置
继而位于桡侧腕屈肌与肱桡肌之间,至桡骨下端斜过拇长展肌和拇短伸肌腱深面至手背后进入解剖学鼻咽窝。
穿第1掌骨间隙入手掌深部,分出拇主要动脉后,即与尺动脉掌深支吻合成掌深弓。
触诊与搏动点确认技巧
搏动强度与节律
确认搏动强度适中,节律清晰,无异常搏动。
03
桡动脉在桡骨下端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位置较浅,是扪脉和穿刺的理想部位。
02
搏动点确认
触诊手法
使用食指或中指轻轻触摸桡动脉搏动处,感受其节律性跳动。
01
使用另一只手握住患儿手腕,使桡动脉固定并减少搏动幅度。
手腕部固定
使用拇指和食指轻轻支撑患儿的手掌,使其保持稳定。
手指支撑
01
02
03
04
将患儿手臂伸展并外展,使桡动脉充分暴露。
手臂伸展
确保患儿在采血过程中保持舒适体位,避免过度哭闹和挣扎。
保持舒适体位
固定手部姿势操作要点
03
消毒与穿刺规范
皮肤消毒步骤与范围
消毒前准备
确保手部清洁,佩戴无菌手套,打开一次性采血针和采血管等无菌物品。
01
消毒步骤
用碘伏或75%酒精棉签消毒新生儿桡动脉采血部位皮肤和操作者的手指,消毒范围直径至少5厘米。
02
消毒后操作
等待消毒部位皮肤干燥,避免用手直接接触采血部位。
03
持针角度与进针深度
针头与皮肤呈15-30度角,避免角度过大或过小。
持针角度
根据新生儿皮下脂肪厚度和桡动脉位置,进针深度约为2-3毫米,不要过深或过浅。
进针深度
快速而平稳地进针,避免针头在皮肤内多次调整。
进针速度
回血判断与针头稳定
采血完成后处理
将采血管轻轻拔出,用无菌棉球或棉签压迫止血,避免血肿形成。
03
在回血后,保持针头稳定,不要晃动或拔出,以免采血失败或损伤血管。
02
针头稳定
回血判断
当针头进入桡动脉后,应观察回血情况,确认血液回流至采血管。
01
04
采血操作技巧
血液流速控制策略
通过调整采血针的角度,可以控制血液的流速,避免过快或过慢。
调整采血针角度
手指按压
采血器选择
可以用手指轻轻按压采血点上方,以减少血液流出速度。
根据血管粗细和采血量选择合适的采血器,避免使用过大或过小的针头。
采血量与抗凝剂配比
采血量控制
根据检查项目的要求,严格控制采血量,避免过多或过少的采血。
01
抗凝剂使用
在采血过程中,根据需要添加适量的抗凝剂,以防止血液凝固。
02
采血管选择
选择标有正确抗凝剂比例的采血管,以确保血液与抗凝剂的比例准确。
03
拔针技巧
在采血完毕后,用无菌棉球或棉签轻轻压住采血点,然后迅速拔出采血针。
安全拔针与按压时机
按压时间
拔针后,用无菌棉球或棉签轻轻按压采血点,直到不再出血为止。避免过度按压或揉搓,以免引起血肿或感染。
注意事项
拔针和按压过程中要保持手部稳定,避免针头晃动或棉球滑脱等情况发生。
05
并发症预防与处理
熟练掌握穿刺技术,避免穿透血管或损伤周围组织;拔针后按压穿刺点,避免血液外渗。
出现血肿时,立即停止采血,抬高患肢,局部冷敷,促进血肿吸收;若血肿较大或持续加重,应及时就医。
严格无菌操作,穿刺前消毒皮肤,穿刺后保持局部清洁干燥;避免污染穿刺点,防止细菌侵入。
出现感染时,及时就医,按医嘱使用抗生素;保持局部清洁,避免再次感染。
常见并发症类型(血肿/感染)
血肿预防措施
血肿处理方法
感染预防措施
感染处理方法
穿刺失败应急调整方案
6px
6px
6px
发现穿刺失败时,应立即停止采血,避免加重损伤。
立即停止操作
根据失败原因,调整穿刺策略,重新选择穿刺点,确保成功采血。
调整穿刺策略
分析穿刺失败的原因,如血管位置不准确、进针角度过大或过小、针头穿透血管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