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外科感染换药操作规范
演讲人:
日期:
06
质量控制体系
目录
01
基础认知
02
操作前准备
03
换药技术流程
04
感染控制策略
05
并发症应对
01
基础认知
外科感染类型与分级
涉及皮肤及皮下组织的感染,常见如疖、痈、蜂窝织炎等。
浅部感染
涉及筋膜、肌肉、骨骼等深层组织的感染,如骨髓炎、脓肿等。
深部感染
感染扩散至全身,可能引发脓毒症、菌血症等。
全身性感染
清洁创面、去除坏死组织、控制感染、促进愈合。
换药目的
各种外伤、手术后切口、烧伤、烫伤、感染等创面。
换药适应证
01
02
换药目的与适应证
创面愈合阶段特征
炎症期
创面红肿、疼痛、渗液多,需勤换药,控制感染。
01
增生期
创面肉芽组织生长,需保护新生肉芽,减少换药次数。
02
塑形期
创面逐渐上皮化,形成瘢痕,需保持清洁,避免刺激。
03
02
操作前准备
无菌物品标准化配置
无菌换药包
消毒剂
无菌手套
其他必备物品
包含无菌敷料、棉球、纱布、镊子、医用胶布等。
如碘酒、酒精、双氧水等,用于伤口消毒。
保证操作者手部无菌,减少感染风险。
如棉签、医用剪刀、生理盐水等。
评估患者伤口情况
评估患者全身状况
保暖措施
选择合适体位
包括伤口类型、大小、深度、渗出液量及颜色等。
确保患者舒适,便于操作,同时避免伤口受压或牵拉。
了解患者年龄、营养状况、基础疾病等。
保持患者体温,避免受凉导致感染风险增加。
患者评估与体位选择
通风良好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降低空气中细菌密度。
01
环境清洁
保持换药区域清洁干燥,无杂物堆积。
02
隔离措施
对特殊感染伤口进行隔离,防止交叉感染。
03
操作者消毒
操作者需穿戴无菌口罩、帽子、手套等,确保自身无菌。
04
环境消毒防护措施
03
换药技术流程
敷料拆除操作规范
遵循“先外后内、先轻后重”的原则,先拆除外层敷料,再逐层向内拆除,避免交叉感染。
拆除顺序
用无菌镊子轻轻揭起敷料一角,顺着伤口方向平行撕下,避免损伤伤口或引起疼痛。
拆除手法
拆下的敷料应放入医疗废物桶内,避免污染环境。
敷料处理
创面观察评估要点
创面大小
创面颜色
创面渗出
创面周围皮肤
观察创面面积是否缩小,有无扩大趋势。
正常创面应为鲜红色或粉红色,如出现苍白、灰暗或发黑等异常颜色,应及时就医。
观察创面渗出液的量、颜色及性质,如渗出液过多、颜色异常或有异味,应及时更换敷料并处理。
观察创面周围皮肤是否红肿、压痛等感染迹象。
用无菌生理盐水或专用伤口清洗液清洗伤口,去除伤口表面的污物和细菌。
根据伤口情况选择合适的新型敷料,如泡沫敷料、水胶体敷料等,以促进伤口愈合。
将新型敷料贴合在伤口上,确保敷料与伤口紧密贴合,避免留有空隙或气泡。
根据伤口情况和敷料说明,确定敷料更换的频率,避免频繁更换或长时间不更换。
新型敷料更换步骤
清洗伤口
敷料选择
敷料贴合
更换频率
04
感染控制策略
手卫生与无菌原则
手卫生设施
无菌操作技术
手卫生时机
环境清洁与消毒
配备有效、便捷的手卫生设施,包括水池、消毒液、干燥设备等。
在接触患者前后、处理污染物后、无菌操作前等关键时机执行手卫生。
遵循无菌原则进行换药操作,包括穿戴无菌手套、口罩、帽子等防护用品。
保持换药环境整洁,定期消毒换药区域,减少交叉感染风险。
耐药菌筛查
隔离措施
接触隔离
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对感染患者进行耐药菌筛查,以便及时采取针对性隔离措施。
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合理选择抗菌药物,避免滥用和过度使用。
对耐药菌感染患者实施隔离,防止耐药菌传播。
医务人员接触耐药菌感染患者后,需进行接触隔离,避免交叉感染。
耐药菌防控方案
医疗废物处理标准
医疗废物分类
废物收集与运送
废物暂存与交接
废物处置
将医疗废物分为感染性废物、损伤性废物、药物性废物等,进行分类收集。
使用专用包装袋和容器收集医疗废物,确保废物不泄露、不扩散,及时运送至指定地点。
医疗废物暂存点需设置警示标识,专人管理,并严格执行交接制度。
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和规定,对医疗废物进行无害化处置,确保不造成环境污染。
05
并发症应对
继发感染预警指征
如红肿、疼痛、渗出等感染症状加剧。
局部症状加重
持续高热或发热不退。
体温升高
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显著增高。
血液指标异常
创面出现坏死组织或腐臭味。
创面变化
出血评估
判断出血原因、出血量及性质。
01
紧急止血
采取压迫、缝合、结扎等紧急止血措施。
02
伤口处理
清洁伤口,去除血痂和异物,防止感染。
03
密切观察
观察出血是否止住,以及有无其他并发症。
04
创面出血处理流程
给予抗过敏药物,如扑尔敏、地塞米松等。
紧急处理
防止喉头水肿引起窒息。
保持呼吸道通畅
01
02
03
04
立即停止使用可能引起过敏的药物或敷料。
立即停药
记录过敏症状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