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
PAGE
PAGE1
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2024届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北宋文人士大夫群体中,产生了对一种“精神愉悦”的肯定、颂扬与培育,这种精神愉悦被命名为“清乐”。“清乐”是一种非功利性的精神愉悦,是心灵不为物欲所累时的自由情感,它是中国古代对美感或审美愉悦的称谓。获得清乐的主要方式是从日常生活中解脱出来,进入大自然中,以林泉养心,以烟霞养气;也可以通过对艺术与文化产品的把玩与鉴赏而获得;清乐还来自心灵在自由中的升华,并产生一种“纯粹愉悦”。清乐是中国古代美学中审美愉悦的标识,也是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阶层审美自觉——自律的标识。
获得清乐的过程和现代意义上的“审美”是相通的,因为清乐与今人所说的“审美愉悦”是相通的,因而可以说清乐是中国古代人用来标示美感或审美愉悦的词语。清乐是一种自由愉悦,而自由愉悦是自18世纪中期在西方出现的现代美学所确立起来的美感或审美愉悦的本质,因此,从现代美学的角度来说,清乐所标示的那种精神愉悦,就是审美愉悦。
“审美”这个现代的西方术语所指称的那种人类活动,与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所说的获得清乐的过程,是相通的。“审美”这个行为的标识是“非功利性的精神愉悦”,而“清乐”同样指称这样一种愉悦。在这个相通处,我们可以把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追求清乐的活动标识为“审美的”。“清乐”一词所指称的这种精神愉悦,因此成为标识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对于审美之独立性的观念上的自觉——自律。
这种精神愉悦并不是在仁哲年间才有的,古代中国在魏晋时期就已经实现了审美自觉,有一些词汇,如“心远”“真意”“清音”等都含有“清乐”之义,而在王羲之、谢灵运等人对自然与艺术的欣赏中,非功利性的精神愉悦就已经成为他们审美愉悦的核心。但“清乐”这一观念的出现说明,宋人在观念上认识到了这种愉悦是与人类的感官快适、肉身快乐、道德愉悦或认知愉悦不同的,并用“清乐”一词来标示审美活动的自律性。
自从清乐在仁哲年间成为观念的自觉之后,南宋和明代的文人士大夫们普遍接受了这个观念,并把自然审美、文艺鉴赏、古玩收藏、琴棋娱乐和休闲养生等活动中所获得的愉悦,统归为一类。
在今人看来,古代的文人士大夫们在生活的诸多方面寻求清乐的过程,正是把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过程,这是因为这些生活形态包含着可以用“清乐”来概括的精神愉悦,因而“清乐”一词可以作为古代文人士大夫阶层审美愉悦的标识,也是中国古代美学中可以用来标识审美自觉—自律的理论术语。尽管实践中的审美自觉与自律远比“清乐”这一观念产生得早,但“清乐”这一观念的诞生意味着,古人从观念上确证了审美愉悦的独立性与审美活动的自觉—自律。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清乐是古代美学中审美愉悦的标识,也是古人所意识到的审美自律在观念上的标识。
(摘编自刘旭光《清乐:中国古代审美愉悦的标识》)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清乐是一种心灵自由的精神愉悦,是中国古代用来标识美感或审美愉悦的词语。
B.从现代美学的角度来说,清乐就是审美愉悦。因此获得清乐的过程和西方审美活动是相通的。
C.清乐和孔颜之乐这样的道德愉悦精神内涵完全相同,都是中国古代士大夫所要追求的审美活动。
D.古人认识到在声色满足之外,通过自然、文玩与艺术而获得审美愉悦,也是审美自律的标识。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宗明义,不仅点明清乐的含义,还列举了获得清乐的多种途径,说明清乐的非功利性。
B.文章提及西方出现的现代美学所确立起来的美感本质,是为了证明中国古人更早获得精神愉悦。
C.文章提及王羲之、谢灵运等人,说明魏晋已经具有审美自觉,进而到宋代形成了审美自律。
D.文章分析了“清乐”观念,并指出中国古人对于审美愉悦的认识,从实践自觉走到了观念自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北宋文人士大夫产生了对“精神愉悦”的肯定、颂扬与培育,所以“清乐”是一种非功利性的精神愉悦。
B.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具有审美之独立性的观念上的自觉——自律,因此他们才追求“清乐”的种种活动。
C.欧阳修在《醉翁亭记》里所描述的那种山林者之乐,即是对“清乐”成为一种审美观念的自觉体现。
D.古代的文人士大夫们要想获得精神愉悦,他们只能在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过程中去寻求并达成心愿。
【答案】1.C2.B3.C
【解析】
【1题详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C.“完全相同”错误,原文说“但‘清乐’这一观念的出现说明,宋人在观念上认识到了这种愉悦是与人类的感官快适、肉身快乐、道德愉悦或认知愉悦不同的,并用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1. 《高质量数据集 建设指南》技术文件征求意见稿.pdf VIP
- 大学校园网有线无线综合运营方案技术建议书.doc VIP
- 《老年人能力评估实务》教案 项目四 老年人能力评估实务.docx VIP
- 20G908-1:建筑工程施工质量常见问题预防措施(混凝土结构工程) .docx VIP
- 《围手术期血糖监测护理规范》(TCRHA 072-2024).pdf VIP
- 美集团职位管理手册全.docx VIP
- 《安全生产严重失信主体名单管理办法》知识培训.pptx VIP
- 大学英语四级690个高频词汇(全).doc VIP
- 上海轨道交通市域线嘉闵线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pdf
- 培训体系构建与培训管理课件.pptx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