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10月份护理部应知应会内容
一、异常体温的评估及护理
(一)体温过高
1.临床分级(以口腔温度为例)
低热:37.3~38.0℃
中等热:38.1~39.0℃
高热:39.1~41.0℃
超高热:41.0℃以上
2.发热过程
(1)体温上升期:病人主要表现为畏寒、皮肤苍白、无汗、皮肤温度下降,严重者有寒战。体温上升有骤升和渐
升两种方式。如体温突然升高,在数小时内升至高峰,常伴有寒战称骤升,见于肺炎球菌性肺炎疟疾等;如体温
逐渐上升,在数日内达高峰,多无明显寒战称渐升,多见于伤寒等。
(2)发热持续期:病人表现为颜面潮红、皮肤灼热、口唇干燥、呼吸和脉搏加快、全身乏力、食欲不振等。
(3)退热期:病人表现为大量出汗和皮肤温度降低。退热有骤退和渐退两种形式。骤退时由于体温急剧下降,大
量出汗体液丧失,年老体弱和心血管病人易出现血压下降、脉搏细速、四肢冰冷等虚脱或休克现象,应严密观察并
及时给予处理。渐退时体温逐渐下降,在2-3日内恢复正常水平,体温下降后疾病症状也随之消退。
3.常见热型
(1)稽留热:体温在39~40℃以上水平持续数日或数周,24小时波动范围不超过1℃。常见于大叶性肺炎、伤
寒。
(2)弛张热:体温在39℃以上,波动幅度大,24小时温差可达2℃以上,但都高于正常水平。常见于败血症、风
湿热、严重化脓性感染。
(3)间歇热:体温骤升至39℃以上,持续数小时后又迅速降至正常,经过一天或数天间歇后体温又升高,高热期
与无热期(间歇期)有规律的交替出现,反复发作。常见于疟疾、急性肾盂性肾炎等。
(4)回归热:体温急骤上升达39℃以上,持续数日后又骤降至正常水平,数日后又出现高热,如此规律地交替出
现。见于回归热、霍奇金病等。
(5)波状热:体温逐渐升高达39℃以上,持续数日后又逐渐至正常水平,数日后又逐渐上升,如此反复多次。常
见于布氏杆菌病。
(6)不规则热:发热无一定规律。见于结核病、风湿热、支气管肺炎等。
4.高热患者的护理
(1)观察病情:高热病人每4小时测量体温1次;体温降至38.5℃(口腔温度)以下时,改为每日测量4次;体
温降至正常水平3天后,改为每日1次。在测量体温的同时要观察患者的面色、脉搏、呼吸及出汗等体征,如有异
常应立即与医生联系。
(2)促进散热、降低体温:发热持续期,应给予物理降温,如头部及大动脉处用冰袋冷敷,或用乙醇擦浴等。必
要时可给予药物降温,但须注意防止退热时大量出汗发生虚脱。采取降温措施30分钟后应测体温1次,做好记录
与交班。病人出现寒战时应该注意保暖。
(3)维持水、电解质平衡:高热病人因呼吸加快,皮肤蒸发水分增多,体液大量丧失。应鼓励病人多饮水,每日
应摄入2500~3000ml的水。
(4)补充营养:及时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宜少量多餐,并注意食物美
味可口。
(5)增进舒适、预防并发症:高热病人由于消耗多,进食少,体质较虚弱,故应卧床休息。发热病人机体抵抗力
降低,加之唾液分泌减少,口腔黏膜干燥,易引起口腔炎和粘膜溃疡,应做好口腔护理,预防口腔内感染。对出汗
较多的病人应及时擦干汗液,更换衣物和床单,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防止着凉;对长期高热卧床的病人,应预防
压疮和坠积性肺炎等并发症。
(6)加强心理护理:经常询问病人,关心了解其感受,耐心解释体温的变化,给予心理上的安慰和支持,缓解期
焦虑、紧张的情绪。
(二)体温过低
指机体深部温度持续低于正常,体温在35℃以下者。体温过低是一种危险的信号,常常提示疾病的严重程度
和不良预后。
1.症状与体征:表现为患者体温不升,皮肤苍白冰冷、呼吸减慢、
血压降低、脉搏细弱、心律不齐、感觉和反应迟钝,甚至昏迷。
2.护理措施:
(1)迅速将环境温度提高,保持室温在24~26℃.室内避免有
对流的冷空气。
(2)给予热水袋热敷或电热毯加温,注意加温速度不宜过快,以免引起血管扩张;加温时应注意防止烫伤。
(3)加温过程中,必须密切观察患者的体温变化和其他病情变化。
二、异常脉搏的评估与护理
(一)脉率异常
1.速脉:成人在安静状态下脉率>100次/分钟。见于高热、大出血、贫血、疼痛、甲状腺功能亢进、心衰、休
克、心肌炎等患者。正常人可有窦性心动过速,为一过性的生理现象。一般体温每升高1℃,成人脉率增加10次/
分,儿童增加15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