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第一中学等四校高二上学期期末检测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2024-2025学年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第一中学等四校高二上学期期末检测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高级中学名校试题

PAGE

PAGE1

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第一中学等四校

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检测历史试题

(考试时间75分钟,满分10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考号、姓名、考场、座位号、班级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的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一、选择题(本卷共16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处于红山文化时期的内蒙古魏家窝铺遗址出土过少量的炭化植物种子,其中以硬果类和鲜果类植物种子为主,另有极少量的炭化粟和黍;而在当地出土的动物骨骼中,有一定数量的软体动物,哺乳类动物中野生动物种类丰富、占比大。据此推断,当时()

A.生产与生活仍未走向稳定

B.先民以多种方式维系生存

C.农业与畜牧业已趋向分离

D.中原形成南稻北粟的格局

【答案】B

【解析】

据题干“魏家窝铺遗址出土少量炭化粟、黍,以硬果、鲜果为主,动物骨骼中野生动物占比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红山文化先民虽已掌握原始农业(粟、黍),但采集(硬果、鲜果)和狩猎(野生动物)仍为主要生存方式,体现了多种经济形态并存的适应性策略,B项正确;题干中粟、黍的少量存在表明农业生产初步发展,但不足以支撑“生产生活稳定化”,排除A项;农业与畜牧业分离需以驯化家畜为标志,而题干强调野生动物占比,排除C项;“南稻北粟”格局属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分工,与红山文化区域(辽河流域)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2.西周时的内史主要负责册命诸侯、卿大夫。至晚在春秋时期,各诸侯国已仿王制设内史。公元前5世纪以前,内史已成为王畿(或诸侯国都)的行政长官。商鞅变法时,秦国在内史下设三十一县。先秦内史的变迁主要反映出()

A.史官的重要性凸显 B.地方官僚机构急剧膨胀

C.监察体制不断完善 D.国家治理集权化趋势

【答案】D

【解析】

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内史主要负责册命诸侯、卿大夫。春秋时期内史负责治理京师。商鞅变法时,秦国在内史下设三十一县。内史职权的变化与分封制到县制的演变有关,反映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强,D项正确;内史并非史官,排除A项;材料所述为内史管辖地方的情况,未提及地方官员人数,不能得出地方官僚机构急剧膨胀,排除B项;内史是与地方行政有关的官员,而非以监察为主要职能,排除C项。故选D项。

3.商鞅变法规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秦汉王朝受其影响,农村不许同姓聚居,农村都是杂姓村。“乡”“里”划分的依据主要是户口数量,并随着户口的增减而不断进行调整。秦汉王朝的上述举措()

A.促进了中国小农经济的形成 B.有利于削弱地方的强宗大族

C.目的是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 D.推动了血缘宗法社会的瓦解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商鞅变法规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秦汉王朝受其影响,农村不许同姓聚居,农村都是杂姓村。”可知,秦汉王朝受“分异令”影响,“农村杂”居,以及“乡”“里”的划分原则和依据主要是户口数量,并随着户口的增减而不断进行调整等信息得出,这些措施淡化了血缘关系的纽带,有利于削弱地方强宗大族的势力,B项正确;春秋战国时期,伴随铁犁牛耕的出现,小农经济已经形成,排除A项;题干中的措施与增加政府收入无关,排除C项;“乡”“里”的划分原则的变化并没有使得乡村血缘宗法社会瓦解,相反,中国乡村的血缘宗法社会长期存在,排除D项。故选B项。

4.董仲舒《春秋决事比》中有一案例:甲的父亲乙与丙斗殴,丙用刀刺乙,甲随即用木棍打丙,不幸误伤了自己的父亲乙。有关此案的审判,董仲舒认为,甲本意是拿着棍子帮父亲打丙,是为了救父亲。甲的行为并不是法律规定的殴打父亲情节,因此不应受到处罚。材料反映出汉代法律发展趋势是

A.法治情感化人性化 B.法律体系渐趋完备

C.从人治到法治的发展 D.法治儒家化伦理化

【答案】D

【解析】

甲是由于帮助父亲而误伤父亲,董仲舒据此判决甲无罪,由此可见当时的司法判决中蕴含了儒家伦理的内容,说明法律在判决时会考虑人情伦理,法治儒家化和伦理化,故选D;情感化和法律体系渐趋完备均无法体现,排除AB;从人治到法治不符合中国古代法治的发展轨迹,排除C。故选D。

5.魏晋时期,地方撰写的有关名士和豪强的人物传记,是州郡长官了解地方社会的重要信息来源,也是中正评定士人资品的主要依据之一。这反映了该时期()

A.士人社会地位的提高 B.历史书写对象的转移

C.地方豪强势力的兴起 D.国家治理方式的调适

【答案】D

【解析】

魏晋时期,地方主导撰写的人物传记不仅是地方郡守了解地方情况的凭借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牧童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