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专题复习: 信息筛选整合及推断(复习讲义)(北京专用)(解析版).docx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 信息筛选整合及推断(复习讲义)(北京专用)(解析版).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03讲信息筛选整合及推断(讲义)

目录

TOC\o1-3\h\u

01考情解码·命题预警 2

02体系构建·思维可视 3

03核心突破·靶向攻坚 4

考点一曲解文意 4

考点二以偏概全 6

考点三混淆时态 7

考点四偷换概念 8

20430考点五无中生有 10

考点六绝对化表述 11

考点七张冠李戴 13

考点八因果倒置 15

04真题溯源·考向感知 17

年份

设题类型

试题分布

2023

理解概念含义,分析、运用文本信息

北京卷4

2023

曲解文意

北京卷2

2022

绝对化表述

北京卷2

2021

曲解文意、绝对化表述

北京卷1

考情解码:北京高考信息类文本阅读均采用非连续性文本(多文本)形式,材料数量为2-3则,文字量在2300-3000字之间,选材主题集中在科技类、文化社科类、社会热点等,体现时代性与学科交叉特点。北京高考信息类文本阅读近年呈现“减量提质”趋势,材料减少但逻辑复杂度提升,更注重批判性思维与跨学科素养。内容理解与分析属于高频考点,难度不大,需要认真定位原文比对选项。

命题预警:

①常规化试题还会继续,考点仍会延续过去的高频考点。

②会增加评价性词语,如句子的生动形象性等带有写作特点的词语。

③考点会比较隐蔽,需要认真比对。

④强化信息整合能力,练习多文本关联阅读。

⑤关注段落首尾句、数据、引文等关键信息点。

信息类文本阅读属于文本阅读,要针对文章内容进行比对、查找、分析,不能浮想联翩,把自己已经从其他路径获取的信息添加到试题中,主观臆断或者过度解读都会造成文本误读,考生阅读时需要尊重文本,从原文本中比对分析出答案。

1.解题第一步:结构化速读

考点一曲解文意

曲解文意是北京高考语文信息类文本阅读的高频易错点,主要考查考生对文本信息的准确理解能力,要求考生能够识别选项对原文内容的错误转述、歪曲或过度引申。

一、运用定位比对法

根据题干关键词,精准定位原文相关句。

逐字比对选项和原文,重点关注:

主语、宾语是否一致(谁→做了什么→对谁)

限定词(部分/全部、可能/必然)

逻辑关系(因果、转折、条件)

二、排除法

先排除明显错误的选项(无中生有、绝对化表述)。

再对比剩余选项,看哪个更贴近原文。

【例1】传统文化在数字化传播过程中,既面临机遇,也遭遇挑战。短视频平台让京剧、书法等艺术形式获得年轻观众青睐,但同时也出现了过度娱乐化、碎片化的问题。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数字化传播使传统文化获得新的受众。

B.短视频平台让京剧、书法更受欢迎。

C.数字化传播导致传统文化完全娱乐化。

D.传统文化的数字化传播存在利弊两面。

【答案】C

【解析】

A正确,对应“获得年轻观众青睐”。

B正确,对应“短视频平台让京剧、书法等艺术形式获得年轻观众青睐”。

C错误,“完全娱乐化”是曲解文意,原文只说“出现了过度娱乐化问题”,并非“完全”。

D正确,对应“既面临机遇,也遭遇挑战”。

【例2】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24年11月,首届世界古典学大会在北京举行。来自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中外专家学者围绕“古典文明与现代世界”这一主题,展开了深入的研讨与交流。

古典学兴起于近代西方,是一门研究古希腊罗马文明的学问。古典学的源头可追溯到14世纪文艺复兴时期。19世纪初,古典学逐渐成为一门以古希腊文和拉丁文的古典语文学为基础,横跨历史、哲学、考古、文学、艺术等学科的综合性学科。其研究重点是文献整理、考辨与注解。古典学是西方人文学科中最为基础的学科,具有文化源头的意义。经过几个世纪的发展,西方古典学在学科范式、研究方法、教学体系等方面都已经发展得比较成熟。

中国古典学的概念,是在文明交流互鉴的全球视野下提出的。虽然中国古典学这一概念出现得较晚,但这种学问的产生却很早。传统的经学、古史学和先秦诸子学就是中国古典学的前身。中国古典学扎根于本土文明,始终保持着内在演进的生命力。与西方古典学经历文明中断后又复兴不同,中国古典学的研究对象从未中断。中华文明的连续性确保了中国古典学的持续发展,而中国古典学的持续发展又促进了中华文明的连续前行。这就深刻影响了中国古典学的民族内涵,使其表现为“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家国一体”的政治观、“集体主义”的社会观、“勤俭奋发”的人生观等。西方古典学的内涵则更多表现为“天人分离”的宇宙观、“家国有别”的政治观、“个人主义”的社会观等。

尽管如此,中西古典学之间仍有不少共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38zxciop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