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一、课件设计的底层逻辑:以“对比”撬动文言文深度学习演讲人
01课件设计的底层逻辑:以“对比”撬动文言文深度学习02课件核心环节设计:从“对比感知”到“对比探究”03课件设计的反思与总结:让对比成为文言文学习的“桥梁”目录
2025小学六年级语文《书戴嵩画牛》文言文对比课件
作为一名深耕小学语文教学十余年的一线教师,我始终相信:文言文教学的魅力,在于用古今对话的方式,让经典在孩子的生命里扎根。《书戴嵩画牛》是苏轼为杜处士收藏的戴嵩《斗牛图》所写的题跋,全文仅135字(含标点),却以“画牛”为线索,串联起“藏画—曝画—评画—悟理”的完整叙事,是统编教材六年级上册“艺术之美”单元的核心篇目。考虑到六年级学生已接触过《学弈》《两小儿辩日》等简短文言文,本次教学尝试以“对比”为核心策略,通过文本内部对比、古今语言对比、跨文本主题对比三个维度,帮助学生在“比较—发现—探究”中,既习得文言文阅读方法,更领悟“实践出真知”的深刻道理。以下,我将从课件设计逻辑、具体教学环节、对比维度实施三个层面展开说明。
01课件设计的底层逻辑:以“对比”撬动文言文深度学习
课件设计的底层逻辑:以“对比”撬动文言文深度学习六年级学生的文言文学习正处于“从理解大意”向“深度探究”过渡的关键阶段。《书戴嵩画牛》虽篇幅短小,但涉及人物(杜处士、牧童)、场景(藏画之谨、曝画之雅、评画之真)、情感(处士“笑而然之”的豁然、牧童“拊掌大笑”的率真)等多重要素,天然具备对比分析的空间。因此,课件设计紧扣“对比”这一核心方法,遵循“语言—内容—主题”的递进路径,具体逻辑如下:
1语言对比:打通古今,降低理解门槛文言文与现代汉语的差异,是学生阅读的首要障碍。通过“古今词语对照”“句式简繁对比”,能帮助学生建立“文言—白话”的转换思维。例如,“所宝以百数”中的“宝”是名词作动词,译为“珍藏”;“尤所爱”的“尤”对应现代汉语“尤其”;“一日曝书画”的“曝”是古语词,需结合生活经验(如“曝晒”)理解。这些细节的对比,能让学生意识到文言文“言简意丰”的特点,而非机械记忆翻译。
2内容对比:梳理细节,把握叙事脉络文本中隐含多组对比关系:杜处士“锦囊玉轴”的珍藏与牧童“拊掌大笑”的直率,形成“雅”与“真”的对比;戴嵩“画牛”的权威与牧童“知牛”的实践,形成“理论”与“经验”的对比;处士“笑而然之”的包容与世俗“不复信大小之辨”的固执,形成“虚心”与“偏见”的对比。这些对比是理解文本的关键线索,需引导学生通过圈画、表格整理等方式自主发现。
3主题对比:联结经典,深化价值认知文言文教学不能止步于“学一篇”,而要“通一类”。将《书戴嵩画牛》与单元内《月光曲》(艺术创作与生活体验)、课外《列子?说符》(九方皋相马,重本质轻表象)等文本对比,能让学生更深刻理解“实践出真知”这一主题的普适性;与《学弈》(专注的重要性)、《两小儿辩日》(探索的精神)对比,则能帮助学生建立“文言文承载多元智慧”的认知,避免对文言文产生“陈旧”“遥远”的刻板印象。
02课件核心环节设计:从“对比感知”到“对比探究”
课件核心环节设计:从“对比感知”到“对比探究”基于上述逻辑,课件分为“初读感知—细读对比—联读拓展”三大板块,每个板块均以“对比”为支架,逐步推进学生的思维深度。
2.1第一板块:初读感知——在“古今对译”中建立文言语感
目标:扫清字词障碍,疏通文意,感知文本大意。实施步骤:
活动1:古今词语“连连看”出示文中关键词(如“宝、曝、谬、然”),让学生结合注释、字典及生活经验,尝试匹配现代释义(珍藏/晾晒/错误/认为正确)。教师补充“曝”在《卖炭翁》中“牛困人饥日已高”的关联(太阳下劳作的场景),“谬”在《论语》“过而不改,是谓过矣”中的延伸(错误需修正),帮助学生建立词语的“文化联结”。
课件核心环节设计:从“对比感知”到“对比探究”活动2:白话改写小挑战要求学生用现代汉语改写“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一句,重点对比原文与改写后的语言差异(如“拊掌大笑”比“拍手大笑”更生动,“搐入两股间”比“夹在大腿中间”更简洁)。教师引导学生发现:文言文常用单音节词、动作描写精准、省略主语(如“曝”前省略“杜处士”)等特点,为后续细读奠定基础。
活动3:脉络梳理“填空法”用“谁—做了什么—结果如何”的句式,填写文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