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指示代词.ppt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指示代词

近指代词——“是”、“此”、“斯”、“兹”,表示“这、“这个”、“这里”等。01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论语·述而》)02是乃仁术也。(《孟子·梁惠王上》)03当是时也,禹八年於外,三过其门而不入,虽欲耕,得乎?(《孟子·滕文公上》)04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礼记·礼运》)05

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於邻国也。(《孟子·梁惠王上》)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有美玉於斯。(《论语·子罕》)彼一时,此一时也。(《孟子·公孙丑上》)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孟子·梁惠王上》)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论语·子罕》)010203040506

01注意:这里的“是”字和现代汉语的“是”字不同。“是”和“此”是同义词,它们常常可以互换。试比较:03此心之所以合於王者,何也?(《孟子·梁惠王上》)04今其人在是。(《战国策·赵策》)02是心足以王矣。(《孟子·梁惠王上》)05其人在此。(《战国策·赵策》)

远指代词——“彼”、“夫”,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那”、“那个”、“那些”等。

01彼——彼一时,此一时也。(《孟子·公孙丑下》)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左传·僖公二十二年》)020304孟子曰:“王子宫室、车马、衣服多与人同,而王子若彼者,其居使之然也。(《孟子·尽心上》)

夫——01指示代词,但是指示性很轻,和现代汉语对译时有时可以不必译出。例如:02小子何莫学夫诗?(《论语·阳货》)03食夫稻,衣夫锦。(《论语·阳货》)04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论语·先进》)05

有时候,一个比较复杂的结构被用作宾语,“夫”字放在动词和宾语的中间,还是指示代词。例如:左右曰:“乃歌夫‘长铗归来’者也。”(《战国策·齐策》)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论语·季氏》)

01后来“彼”字发展成为带有人称代词的性质,差不多完全等于现代的“他”或“他们”。例如:彼丈夫也,我丈夫也,吾何畏彼哉?(《孟子·滕文公上》)彼陷溺其民。(《孟子·梁惠王上》)0203

“是”、“此”、“彼”可以指人,略等於说“这人”、“那人”。例如:此谁也?(《战国策·齐策》)0103尔何曾比予於是!(《孟子·公孙丑上》)02或问子产。子曰:“惠人也。”问子西。曰:“彼哉!彼哉!”(《论语·宪问》)04

指示代词“是”、“此”等字可以用作主语、定语、宾语。“是”字用作宾语有时候可以放在动词的前面。例如: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徵;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左传·僖公四年》)

先秦时代,“之”字也用作指示代词,等於说“此”或“彼”。例如:1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诗经·周南·桃夭》)2之二虫又何知?(《庄子·逍遥游》)3

指示代词还有“然”字和“尔”字,它们经常用作句子的谓语。

“然”字略等于现代汉语的“这样”、“那样”、“这么”、“那么”。其谁曰不然?(《左传·隐公元年》)河东凶亦然。(《孟子·梁惠王上》)说“然”字,是应答之词,表示“是的”、“正是这样”。例如:物皆然,心为甚。(《孟子·梁惠王上》)。曰:“然。”(《孟子·梁惠王上》)010203040506

03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陶渊明《饮酒诗》)02相去万馀里,故人心尚尔。(《古诗十九首》)01“尔”字的用途没有“然”字那样普遍。它也表示“这样”、“那样”。例如:

“或”——肯定性无定指示代词,通常用来指人,而且只用作主语。例如:或问乎曾西曰:“吾子与子路孰贤?”(《孟子·公孙丑上》)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孟子·滕文公下》)如或知尔,则何以哉?(《论语·先进》有时候“或”字前面出现先行词,“或”字指代其中的某些人或某一个人。例如:1唐人或相与谋。(《左传·定公三年》)2宋人或得玉。(《左传·襄公十五年》)3

在古代汉语里,常常用两个以上的“或”字,前后相应,以表示列举。在这种情况下,“或”字仍然是无定代词,它既可以指人(译为“有人”),又可以指物(译为“有的”)。例如: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孟子·梁惠王上》)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或相倍蓰,或相什百,或相千万。(《孟子·滕文公上》)

指示代词练习:子于是日哭,则不歌。君子之道,或出或处,或默或语。若可,师有济也,君而继之,兹无敌矣。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夫人不言,言必有中。彼月而微,此日而微。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

文档评论(0)

shao1234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