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融入课堂教学厚植乡土情怀.doc

中华文化融入课堂教学厚植乡土情怀.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厚植乡土情怀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各具特色的乡土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而方言是乡土文化的载体,因此,学习方言,传承乡土文化,有助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于此,将方言融入音乐课堂,让乡土文化滋养音乐课堂,有助于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笔者学校位于著名风景城市武夷山,这里有自己的方言。近年来,笔者通过将音乐与方言进行融合教学,引导学生在有趣的音乐课堂中学习武夷山方言,体会丰富的本土文化,从而在提升音乐核心素养的同时,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一、在音乐课堂中说方言培养学生对武夷山方言的认同感

(一)借助旋律说方言

武夷山方言具有音乐感,因而教师在教学生说方言的时候可以加入音乐旋律。举例而言,笔者在课堂上先教学生说一些简单的方言,比如:上课——yonglong;老师好——laoshuhao;唱歌———qiongguo。在此基础上,笔者再借助do到so的音阶歌唱方式引导学生唱方言。这种有趣的学习方式能让学生更快地掌握方言的发音,也能让学生发现方言与音乐的联系,从而为接下来用方言唱歌奠定基础。

(二)创设语境说方言

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说方言的兴趣,笔者在音乐课正式开始前5分钟,让学生用方言讲与音乐有关的故事。比如,笔者在给学生介绍音乐神童莫扎特前,请会说方言的学生用武夷山方言介绍莫扎特的童年趣事。这样既可以让学生了解莫扎特的生平,又可以让学生借助具体的语境更好地学习方言。

二、在音乐课堂中唱方言感受方言韵味,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

(一)在个别段落用方言代替普通话演唱

用方言演唱歌曲具有趣味性,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1]。在学生学完歌曲的唱法后,教师可以在歌曲的个别段落用方言代替普通话演唱,并让学生学习方言的唱法。这样一来,学生在熟悉歌曲旋律的基础上用方言演唱部分歌词,不仅能够降低方言学习的难度,还能感受方言的独特韵味。

例如,笔者在教唱维吾尔族民歌《阿拉木汗》后,将其中的歌词“阿拉木汗什么样?身段不肥也不瘦”标注出来,用武夷山方言演唱其中的“什么样”和“不肥也不瘦”两处:“阿拉木汗shumuyong?身段maibouyamaisui”。学生听后觉得很有趣,纷纷模仿笔者的唱法。经过演唱,学生学会了“什么样”和“不肥也不瘦”的方言,并体会到用武夷山方言唱歌的乐趣。

再如,笔者在教唱音乐剧《音乐之声》的主题曲《DOREMI》时,将学生耳熟能详的歌词“Do-re-mi-fa-so-la-ti”用武夷山方言来演唱,即“yi-nei-sang-sei-nu-su-tei”。学生纷纷跟着唱起来,从而在掌握方言的同时还提高了音准。在笔者的启发下,学生还能在其他的歌曲中加入方言演唱,从而实现举一反三的教学效果。

(二)在演唱中强调衬词

在歌词中加入衬词,可以增添歌词的口语味,从而能够更充分地表达情感。武夷山方言歌曲往往会加入衬词,使得歌曲更加生活化。因此,在教唱含有衬词的歌曲时,教师可以引入武夷山方言歌曲进行示范教学,从而让学生充分体会衬词在歌曲中的重要作用,掌握衬词的唱法。

例如,在教唱四川民歌《采花》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歌词中多次出现的衬词“哟”的唱法,领略其韵味,笔者引入了武夷山方言童谣中的两句歌词来进行辅助教学,即“姐姐不过桥(呀)/姐姐不过溪(哪)”。这两句歌词用武夷山方言唱为“Zeizeienguogiu(wa)/Zeizeidengduokai(na)\。要想把这两句歌词中的衬词“呀”和“哪”唱出韵味,就要注意声调的起伏变化。具体而言,要把“桥”唱出上滑音的感觉,把“呀”唱出下滑音的感觉;把“溪”唱出下滑音的感觉,把“哪”也唱出下滑音的感觉。如此,两句歌词连着唱出来,就会有起伏的声调,从而体现微妙的情感变化。接着,笔者把衬词“呀”和“哪”去掉,并唱出来,让学生对比。学生会发现没有衬词就缺少了生活气息。基于此,笔者让学生学唱《采花》,用前面学到的衬词唱法将这首歌中的衬词“哟”唱出韵味来。学生分别尝试唱出上滑音或下滑音的感觉,并对比哪种声调更能体现歌曲的韵味,由此锻炼歌唱能力。

(三)在节奏训练中引用有趣的方言童谣或民歌

在传统的音乐课堂中,教师在教学生节奏时,常按照例如“哒哒一哒一哒”的形式教学。这样的节奏教学较为枯燥,容易导致学生不爱张口跟唱。对此,教师可以选用节奏感比较强且有趣的方言童谣作为教学素材。

例如,武夷山方言童谣《羊仔》中,“羊仔羊咪咩,牵去找阿姐,阿姐不在家,羊仔啼咩咩”的节奏型为”。这样的节奏紧凑且有规律,学生学起来比较容易。此外,笔者还引用武夷山当地百姓口头传唱的方言民歌作为教学素材,如《劝女》的节奏型采用了后十六分音符‘×××x×××-∣x×x×x×x×-∣∣”。笔者指导学生用武夷山方言唱这首歌,能够让学生掌握后十六分音符的

文档评论(0)

教师资格证持证人

信息技术指导,信息化类标书制作等,有20年相关工作经验。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3年11月15日上传了教师资格证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