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陕西省安康市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2025届陕西省安康市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高级中学名校试题

PAGE

PAGE1

2025届陕西省安康市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历史试题

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和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距今5000年的红山文化牛河梁遗址发现了坛、庙、冢。祭坛布局严、规模大,彰显神灵崇拜与祭祀活动;女神庙出土等人大的完整泥塑女神头像及6个残体女性群像;积石冢群为人工夯筑土山,与女神庙南北分布,东西两侧与“金字塔”等距排列,有学者推测与“女娲”相关。这些遗迹表明()

A.母系氏族达到鼎盛 B.原始农业高度发达

C.国家初始形态显现 D.华夏民族已经形成

【答案】C

【解析】

根据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本质题。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的中国。根据材料可知,祭坛体现社会分工,女神庙反映精神信仰,积石冢群暗示等级分化,这些信息都是国家初始形态的标志,C项正确;材料中虽有女性塑像,但祭坛、积石冢等复杂遗迹,表明社会组织已超越母系氏族简单形态,此选项不符,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农业生产信息,如作物、工具等,无法从遗迹推出农业高度发达,排除B项;华夏民族形成是漫长过程,涉及多部落融合等。材料仅为红山文化遗址,不能证明华夏民族已形成,排除D项。故选C项。

2.东汉碑刻《邰阳令曹全碑》对察举制的一段记载:“君高祖父敏,举孝廉,武威长史,巴郡朐忍令,张掖居延都尉,曾祖父述,孝廉,谒者,金城长史,夏阳令,蜀郡西部都尉。祖父凤,孝廉,张掖属国都尉丞,右扶风隃麋侯相,金城西部都尉,北地太守。……建宁二年,举孝廉,除郎中,拜西域戊部司马。”这折射出()

A.官员选拔标准严格统一 B.世族借助察举垄断官场

C.豪强势力左右地方选举 D.察举制有助于边疆治理

【答案】B

【解析】

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东汉(中国)。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碑刻中曹全家族从高祖父到曹全本人,数代人都被举为孝廉,这表明世族在察举制中有很强的连续性优势。孝廉是进入官场的重要途径,世族能够如此频繁地被举孝廉,说明他们借助察举制,使得家族成员不断进入官场,从而在官场中形成家族势力的垄断,这反映出察举制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被世族利用以垄断官场的情况,B项正确;从碑刻记载来看,曹全家族数代人都被举为孝廉。虽然孝廉是察举制的一个重要标准,但一家数代都能被举为孝廉,这表明可能存在其他因素影响察举结果,而非严格按照统一标准选拔,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家族世世代代被举孝廉,更倾向于世族借助察举制垄断官场,而不是单纯地方豪强左右地方选举,排除C项;察举制的主要目的是选拔人才,这些家族成员在边疆任职与察举制本身对边疆治理的推动并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更多的是家族成员在被察举后的任职情况,排除D项。故选B项。

3.康太宗提出“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亦有“君舟民水”。基于此,均田令中有“凡授用”,先贫后富,先无后少”的规定,可使积贫积弱、无田置业的农民优先分得一部分生产资料,从而生计得以维持;“黄、小、中、丁男子及老男、笃疾、废疾、寡妻妾当户者,各给永业、口分田二十亩”,对鳏寡孤独、老弱病残者同样予以授田。据此可知,唐太宗()

A.大力发展土地私有 B.注重加强乡里治理

C.具有浓厚农本思想 D.积极鼓励土地兼并

【答案】C

【解析】

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代(中国)。材料中唐太宗提出“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君舟民水”之论,体现了他对百姓的重视。在均田令中对贫困农民、鳏寡孤独及老弱病或者优先授田,目的是保证农民有土地可耕,从而促进农业生产,这反映出唐太宗具有浓厚农本思想,C项正确;均田制下土地并非完全私有,均田令是按照一定的标准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农民对土地只有使用权等有限权利,并非大力发展土地私有,排除A项;材料中主要强调的是均田令中对不同人群的授田规定,目的是解决百姓的生计问题,没有涉及到乡里治理方面的内容,如乡里的治安、教化、户籍管理等方面均未提及,排除B项;均田令的实施是为了抑制土地兼并,使无地少地的农民能获得土地,而不是鼓励土地兼并,排除D项,故选C项。

4.根据《宋会要辑稿·食货·商税》记载,熙宁十年(1077年),县以下以镇、砦、场、务、堡、铺、渡、口、岸、虚、库、巷、林、冶、市、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xiaoyezi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