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俗语谚语:初中地理教学的有效策略.docxVIP

巧用俗语谚语:初中地理教学的有效策略.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巧用俗语谚语:初中地理教学的有效策略

摘??要:我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俗语谚语朗朗上口、通俗易懂。在地理教学中,巧用俗语谚语作为导入,可设疑激趣,帮助学生突破重点难点,强化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将俗语谚语作为补充资料,设置探究情境,可引领学生深入思考,开拓学生思维。引用俗语谚语结课,则可升华课堂,使学生增强文化自信,树立正确的情感价值观。

关键词:俗语谚语;初中地理教学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1]俗语谚语是人们生活智慧的结晶,言简意赅、形象生动、意境优美。地理教学中巧用俗语谚语,能使课堂教学别具一格,既可使抽象的地理知识变得生动形象,又可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初中地理教学如何巧用俗语谚语提升教学实效。

一、设疑激趣,导入更新颖

“万事贵乎始”“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导入是精彩课堂的重要一环。它像一块磁石,能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它像一只无形的手,引领学生进入思维的殿堂。地理课的导入通常是视频剪辑、配乐图片、猜地理名称等。若教师巧用俗语谚语作为导入,则“起句如爆竹”,令人耳目一新,能瞬间激活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其学习兴趣。

例如,教学义务教育教科书《人文地理》(以下简称“教材”)下册第五单元第二课第二节《富庶的四川盆地》时,教师可巧用以下俗语导入: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

然后提问“蜀道”在哪里?“难于上青天”说明这里的自然环境有哪些特征?這片曾经“不与秦塞通人烟”之地为什么又会被誉为“天府之国”?这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有何关系?教师层层设疑,荡起学生思维的“涟漪”,让学生在饱满的情绪中渐入深思的佳境。

再如,教学教材下册第五单元第三课第一节《丝路明珠》时,教师可采用以下俗语谚语作为导入:

1.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

2.风吹沙石跑,车轮比人高,大姑娘一年不洗澡。

3.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2]

学生判断出该区域是新疆后,教师再提问:俗语展示了一个怎样的新疆?于是,一个飞沙走石、降水稀少、昼夜温差大的新疆便在学生大脑中勾勒出来。这时,教师再巧妙呈现当地的民谣:

吐鲁番的葡萄哈密的瓜,库尔勒的香梨人人夸,叶城的石榴顶呱呱。

然后提问学生对新疆的印象。学生的认知冲突瞬间被激活,探索欲望顷刻被激发,教师趁热打铁追问:茫茫大漠往往是“天上无飞鸟,地下无水草”,可为什么新疆竟可以发展出赫赫有名的绿洲农业呢?然后,顺利提出课题“让我们一起走进《丝路明珠》”。

可用于地理课导入的俗语谚语还有很多,如我们可以由郭沫若《沁园春·雪》中的句子巧妙导入教材上册第三单元第三课第一节《耕海牧渔》(日本):

赤县扶桑,一衣带水,一苇可航。

由耳熟能详的俗语导入教材下册第四单元第二课第三节《母亲河——黄河、长江》:

1.不到黄河不死心。

2.跳进黄河洗不清。

3.长江后浪推前浪。

4.长江不拒细流。

引用如下俗语导入教材下册第五单元第四课第一节《海拔最高的牧区》:

1.青稞美酒飘哈达。

2.暑天犹着棉,终年多半是寒天。

3.早上穿皮袄,中午赤膊佬。

以如下俗语导入教材下册第五单元第二课第一节《水乡孕育的城镇》:

人在水上住,舟在窗下行。

以如下俗语导入教材上册第二单元第二课第二节《气象万千》:

1.天气常如二三月,花枝不断四时春。

2.四季无寒暑,一雨便成秋。

诸如上述的俗语谚语都形象凝练地描述了地理事物的特征,用其作为导入语,既形象生动,又新颖别致,便于学生总体把握地理区域和地理事物的特征。

二、深化理解,突破重难点

地理教学中,教师常有这样的体会:学生对一些地理概念、地理特征、地理分布规律等容易产生混淆,即便费尽口舌地讲了好多遍,甚至让学生做了很多相关习题,学生还是不理解。此时,教师若能转换思维,巧用俗语谚语进行教学,则可让学生在解读俗语谚语的过程中,深刻理解地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把握混淆点,突破重难点。

比如“天气”和“气候”这两个概念,相似度高,学生仅凭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很难辨别。而我国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形成了许多有关气象的俗语谚语。在讲授“气候”和“天气”的区别时,教师便可巧用以下俗语谚语:

1.四季无寒暑,一雨便成秋。

2.万紫千红花不谢,冬暖夏凉四时春。

3.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4.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学生思考后,教师请他们着重关注以下词语:“四季”“冬暖夏凉”“四时”,以及“一雨”“夜来”。这些词语清楚地表明了“天气”与“气候”的区别:一个地区的“气候”一般变化不大,而“天气”则具有多变性。然后,教师再出示一组俗语,让学生辨别哪些是描述“气候”,哪些是描述“天气”:

1.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

2.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3.泥鳅吐气泡,雨天将来到。

4.蚂蚁搬家,将有雨下。

5.东风急,备斗笠。

文档评论(0)

fdfdsos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100020006000001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