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共读丨西游记】人物篇:唐僧(附阅读测试题及答案).docx

【名著共读丨西游记】人物篇:唐僧(附阅读测试题及答案).docx

此“教育”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唐僧

在小说《西游记》中,唐僧本是佛前不听佛法被罚下人间的金蝉子,转世托生为陈光蕊之子。

其父陈光蕊赴官遇害,其母被歹人霸占。出生后母亲被迫将其抛入江中,顺水漂流,为金山寺长老救起,取名江流。长大虔诚向佛,法名玄奘,号三藏,被唐太宗赐姓为唐。

唐僧勤敏好学,悟性极高,在寺庙僧人中脱颖而出。最终被唐太宗选定,与其结拜并前往西天取经。

唐僧精神的核心

慈悲施善

唐僧取经是一真实的历史事件,是中西文化交流史上一座光辉的里程碑。但在《西游记》中,它的策划人却是佛祖如来。

第八回《我佛造经传极乐》中写道:

如来曰:“我有《法》一藏,谈天;《论》一藏,说地;《经》一藏,度鬼。三藏共计二十五部,该一万五千一百四十四卷,乃是修真之经,正善之门。我待要送上东土,叵耐那众生愚蠢,毁谤真言,不识我法门之要旨,怠慢了瑜迦之正宗。怎么得一个有法力的,去东土寻一个善信,教他苦历千山,远经万水,到我处求取真经,永传东土,劝化众生,却是个山大的福缘,海深的善庆。谁肯去走一遭来?”

这可以看作唐僧取经的楔子。

它除了交待小说本事缘起由来以外,更重要的是,它还具有一定的象征性寓意。

首先,这个部分类似于古希腊史诗中的神喻,预示了取经征途漫漫,关山难渡,取经人必欲“苦历千山,远经万水”,饱受魔难;

其次,如来造经,盖出于“劝人为善”,教化人类,这就决定了取经人必是“善信”,即虔诚的佛子,得道的高僧。

如果这种阐释成立,那么,佛教之大慈大悲、普度众生的劝善救世思想,以及为完成取经使命而义无反顾、不畏生死的牺牲精神便成了唐僧这一艺术形象最主要的、不可或缺的性格特征。

但是,这种大慈大悲、普度众生的神圣理想受到了各方面的挑战。

首先,唐僧试图用这种理想和信念来感化妖魔鬼怪而屡屡碰壁。

他太执着于这种信念,坚定地相信他能具有“普度众生”的现实力量。

因此,每当为妖魔所擒,唐僧言必称出家人慈悲为怀,本人不惜舍生,只因取经使命在身,不容随便抛弃贱躯,务必乞求苟生云云。

当然,在不通人性的恶魔面前,唐僧只是对牛弹琴,他的布道是徒劳的,也终于不能以此逃脱厄运。

崇高的牺牲精神

当唐僧接受“西天取经”这一使命时,长安城里舆论哗然,有的说水远山高难渡,有的说毒魔恶怪难降,他的徒弟提醒说:“西天路远,又多虎豹妖魔,只怕有去无回,性命难保!”

唯有唐僧镇定自若,他说:“心生,种种魔生;心灭,种种魔灭!”

毅然向唐王表示:“如不到西天,不得真经,即死也不敢回国,永堕沉沦地狱。”

显示了一种视死如归,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牺牲精神,一个崇高伟岸的高僧形象呼之欲出。

《西游记》第四十六回,唐僧师徒经过车迟国,唐僧亲自出马,与虎力大仙大斗坐禅之法。妖魔化臭虫搔扰唐僧,他竟“不疼不痒,端坐上面”,纹风不动,直至取胜。

孙行者自叹勿如:“若是踢天弄井,搅海翻江,诸般巧事,我都干得。但说坐禅,我就输了。”

作者不无赞叹地说,唐僧在生死关头也能坐二三个年头,如此不过小试锋芒。足见唐僧禅心坚定、修行高妙。

迂腐懦弱的世俗形象

小说中的唐僧是一个复杂和多元化的人物,吴承恩在塑造这一人物形象时,并非单一继承历史人物玄奘的特征,而是丰富了唐僧的性格,既表现出他作为圣人的献身精神和虔诚信念,又赋予他一些人性的弱点。

小说第十三回,唐僧第一次遇到妖魔便唬得个魂飞魄散,见到猎户也是“跪在路旁”直喊救命。

等到了愁鹰涧,唐僧的白马被贬下凡间的三太子吃了,孙悟空欲去寻马,唐僧则扯住孙悟空不放,不让孙悟空离开自己的身边,担心“连我都害了?那时节人马两亡,怎生是好!”

在第五十六回“神狂诛草寇,道昧放心猿”中,唐僧因遭遇强盗被悟空救下,但他竟向被打死的强盗祷告说:“你到森罗殿下兴词,倒树寻根,他姓孙,我姓陈,各居异姓。冤有头,债有主,切莫告我取经僧人。”

这种极度自私的祷词引起了孙悟空的反感:“师父,你老人家忒没情义……虽是我动手打,却也只是为你。你不往西天取经,我不与你做徒弟,怎么会来这里,会打杀人!”

通过这些情节我们可以看出,吴承恩在塑造唐僧这一人物形象时,把他作为凡人的真实的情态也作了展露,让唐僧这一得道高僧在具有圣人品质的同时也带有很多负面的人性弱点。

小结

那些人性的弱点是否可以以此来否定唐僧的精神?

答案是否定的。

唐僧的失误是客观存在,但并不能否定其精神的肯定性价值。

它们属于精神和实践。实践可以检验精神意识,精神意识也反过来指导、影响实践。

事实上,孙悟空正是在唐僧的熏陶下开始逐渐收敛其野心,终成正果;而唐僧则在事实的反复教训下终于有所醒悟,颇有实事求是、知错改错之心。

这才是唐僧精神价值和力量的体现。

因此,对于唐僧,人们说“僧是愚氓犹可训”,无论如何,仍不失为一代高僧风范。

附《西游记》阅读测试题

文档评论(0)

十分心意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