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回不去的乡愁”为主题征文三篇:《青苔覆盖的老井台》《戏台边的槐花香》《褪色的邮筒》.docxVIP

以“回不去的乡愁”为主题征文三篇:《青苔覆盖的老井台》《戏台边的槐花香》《褪色的邮筒》.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以“回不去的乡愁”为主题征文三篇:

第一篇:《青苔覆盖的老井台》

村口的老井被水泥封盖的那个清晨,我蹲在井沿边看最后一眼。青石板上的水痕早已干涸,曾经被井绳磨出的凹槽里,填着几簇枯黄的狗尾草。指尖抚过斑驳的井栏,冰凉的触感里还藏着三十年前的暑气——那时的老井是村庄的眼睛,映着蓝天白云,也映着洗衣妇们弯腰时晃动的银镯子。

记得奶奶总在破晓时分去挑水,两只柏木水桶在扁担两头轻轻摇晃,桶里的月光碎成银鳞。井水深着呢,通着后山的泉眼。她常说老井是土地爷的馈赠,逢年过节都要在井台摆上供品。夏日正午,我们趴在井边看自己的倒影,井水里漂着几片梧桐叶,偶尔有小鱼倏地掠过,搅碎满池蓝天。洗衣的石板埠头永远热闹,婶娘们捶打衣裳的棒槌声,和着蝉鸣在井台四周荡开,惊飞了蹲在井栏上的蜻蜓。

九十年代末,村里通了自来水。塑料水管取代了柏木水桶,老井渐渐被冷落。井台上的青苔愈发浓密,像一块被岁月遗忘的绿丝绒,只有几位老人还固执地来打水。奶奶临终前攥着我的手,说梦见老井干了,井底躺着她年轻时掉进去的银簪子。那年冬天回去,发现井台已裂出细缝,水面漂着枯枝败叶,再不见当年清冽的水光。

去年清明,听说村里要建文化广场,老井被彻底填埋。推土机碾过井台时,我远远看见一块碎瓷片从青石板下翻出——那是小时候打碎的粗瓷碗,奶奶把碎片埋在井边,说碎瓷镇得住井龙王。如今广场上立着健身器材,孩子们在曾经的井台上追逐,却不知道地下沉睡着一口盛过星光的老井。

井边的老槐树还在,却再没有打水人在树下歇脚。记得那年暴雨成灾,老井水位猛涨,井水漫上埠头,映着摇曳的灯笼光,像一条流动的银河。大人们用竹篮吊着西瓜浸在井里,傍晚捞出来时,瓜皮上凝着细密的水珠,咬一口,清凉直透到心尖。这些带着井水气息的时光,如今都成了记忆里的琥珀。

路过邻村,偶尔还能看见未被填埋的老井。井栏上的绳痕依旧清晰,却少了围坐聊天的人群。有位老人正在打水,塑料桶代替了当年的柏木水桶,钢丝绳在井里发出单调的声响。他说现在年轻人嫌井水麻烦,都用自来水,老井啊,就像被扔掉的旧布鞋,没人疼了。

暮色里回望被夷平的井台,钢筋水泥覆盖了所有的过往。老井带走的不仅是清冽的甘泉,更是人与土地之间的默契。那些在井台边流淌的光阴,那些倒映在井水里的笑脸,终究随着井盖的封闭,永远沉淀在了时光的深处。当故乡的水土被现代化改造,我们失去的何止是一口老井,更是连接着祖辈记忆的精神脐带。

第二篇:《戏台边的槐花香》

村东头的古戏台倒在梅雨季节的那个清晨,雕花的飞檐断成两截,像一只折翼的蝴蝶,永远停在了潮湿的泥地里。我摸着残垣上剥落的朱漆,忽然闻到若有若无的槐花香——三十年前的春日,戏台前的老槐树正开得热闹,细碎的白花落在旦角的水袖上,像一场永不落幕的雪。

爷爷是村里戏班的班主,擅长唱老生。每逢秋收后的农闲时节,戏台前就会支起竹竿,扯上幕布,煤油灯的光晕里,生旦净末丑依次登场。我总爱趴在后台看化妆,爷爷用羊毫笔蘸着胭脂,在旦角脸上画远山眉,白粉扑簌簌落在戏服上,像落了一层月光。戏台是活的,爷爷常说,一敲梆子,五湖四海的魂灵都聚过来了。

记得那年演《牡丹亭》,饰演杜丽娘的小娥姐在槐树下吊嗓子,露水从花瓣上滚落,沾湿了她的绣花鞋。我蹲在旁边数她水袖上的牡丹,忽然听见吱呀一声,戏台的木柱在晨露里舒展筋骨,仿佛在为即将到来的演出做准备。台下的石板凳上,早早就坐满了抱着孩子的妇人、抽旱烟的老汉,还有像我一样提着灯笼的顽童。

新世纪初,电视机走进了村庄。戏班的锣鼓声渐渐敌不过荧屏的光影,爷爷的戏服被收进樟木箱,戏台上的灰尘越积越厚。那年除夕,我看见爷爷对着镜子画脸谱,油彩在台灯下泛着微光,却迟迟没有敲动梆子。老槐树的影子映在幕布上,像一个孤独的看客,见证着戏台的衰落。

2015年,村里要修公路,古戏台被列为危旧建筑。拆迁前一天,我和爷爷去戏台告别。他摸着台柱上的蟠龙雕刻,突然哼起《空城计》的唱段,声音沙哑得像生锈的琴弦。阳光穿过槐树的枝叶,在戏台上投下斑驳的光影,仿佛当年的戏子们正踩着碎步,从时光深处走来。

戏台拆除那天,推土机先碾断了老槐树的枝干。树冠倒下去的瞬间,无数槐花纷纷扬扬,像一场迟到的告别。我捡起一片雕花木屑,上面的牡丹花纹还清晰可见,那是爷爷亲手刻的台沿装饰。如今,公路上的汽车呼啸而过,代替了当年的锣鼓喧天,而戏台上的故事,只能在记忆里开唱。

去年在县城遇见小娥姐,她早已不再唱戏,在超市当收银员。说起古戏台,她的眼睛亮了一下,又很快暗下去:现在的孩子,连梆子腔都没听过。她的手在收银机上快速按键,指甲盖里还留着当年画戏妆的痕迹,却再没有机会在戏台上绽放。

每当路过城市里的剧院,看着华丽的舞台灯光,总会想起村里的古戏台。那用竹木搭起的简陋舞台,承载过无数人的悲欢离合,也承载着乡村的精神寄托。当传统戏曲在现代化浪潮中逐渐式微,戏台的倒塌就像一声叹息,带走了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82****770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