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三新’背景下高中语文时评阅读的实践研究”总报告
一、研究背景
国务院2014年9月4日印发《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后,并出台一系列政策文件,启动高考综合改革。2018年1月16日,教育部发布了《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并于2020年5月进行了修订后的印发。在新的课程标准中,基于各学科本质凝练了学科的核心素养,明确了学生学习该学科课程后应达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整合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
2020年秋季学期,云南也开始统一使用依据新课标编写的统编版的普通高中语文教材,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在指导思想、思路框架、结构体例等方面呈现了全新的样貌,这既对执教者提出了挑战,同时也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落实核心素养提供了机遇。
2016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及基本内涵公布,2017年开始,浙江、上海等省市全面推行高中文理不分科高考改革。2019年4月,在教育部指导下,河北、辽宁、江苏、福建、湖北、湖南、广东、重庆等8省市在新高考改革的基本原则、制度设计、改革精神等层面同国家保持高度一致的情况下,立足本地实际,进一步对新高考改革进行诸多创新性探索。其中,语文、数学、英语三个学科依然是统一高考。从一年一度的高考来看,教育部考试中心在2020年命制了5套高考语文试卷,包括全国Ⅰ卷、Ⅱ卷、Ⅲ卷,以及供山东使用的新高考Ⅰ卷、供海南使用的新高考Ⅱ卷。而2021年和刚刚高考完的2022年,教育部考试中心命制的高考语文全国卷有4套,包括全国甲卷、全国乙卷、新高考Ⅰ卷、新高考Ⅱ卷。
在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后文简称“三新”)相继实施落地的背景下,高中语文的教育教学迎来了巨大的转变和挑战。
新课标提出,要让学生“通过语言运用,获得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促进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等思维品质的提升”,要让学生“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阐述自己的发现”,“准确、生动、有逻辑地表达自己的认识”;“阅读近期重要的时事评论,学习作者评说国内外大事或社会热点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在阅读各类文本时,分析质疑,多元解读,培养思辨能力。”“阅读论述类文本,能准确把握和评价作者的观点与态度,辨析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之间的联系。”很多优秀的时评文章,不仅文从字顺,讲求遣词造句的精当,更重要的是,时评文章的谋篇布局和字里行间呈现出的思维的条理性、深刻性,以及时评文章传达的激浊扬清、揭露是非的情感价值观,能有益地促进学生写作素材的积累、写作思维的提升和精神价值观的塑造。
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充分体现了新课标的理念,在单元组织和选文安排方面对学生“思维发展与提升”的核心素养有充分的体现。必修上册的第二单元,所选的新闻作品包括人物通讯和新闻评论,前者报道典型人物,树立时代楷模;后者评论社会热点,引导社会舆论。单元导语里提到,“学会分析通讯的报道角度,理解事实与观点的关系,抓住典型事件,把握人物精神;了解新闻评论的观点,学习阐述观点的方法;辨析和把握新闻的报道立场,提升媒介素养”。“新闻评论讲究观点鲜明、针对性强,注重行文的逻辑性。梳理《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一文的思路,体会作者是怎样辩证地讨论有关‘工匠精神’的话题的。”“面对某个事实或问题,评论的角度不同,文章面貌往往迥异。”各大主流媒体的时评文章,以《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光明日报》和新华网为例,针对同一话题,比如“双奥”,各家媒体的评论角度有所不同,而带给读者的则是更为多元的思考立场和更为丰富的情感体验。这对于高中生写作论述类文本在构思立意、谋篇布局、素材选用、分析论证和语言表达等方面有着巨大的直接影响。
综观近年来的高考作文试题,对宏大社会主题的关注已然是很多命题者的共同选择。2020年新高考一卷、2021年全国甲卷、2022年新高考二卷分别以“疫情中的距离与联系”“可为与有为”“选择·创造·未来”为主题的写作,直接指向的是新冠疫情、建党百年、建团百年的时代热点话题。以《人民日报》为代表,它的“评论”板块的时评文章,很多都是针对当前热点话题或典型人物事迹的评论,既有高远宏大的思想立场,也有入木三分的评论分析,还有相关热点事件及典型人物的叙写,都能在多个方面从多个角度给高中生带来极大的影响。
时评阅读,在读写结合理念的引领下,尤其指向于提高学生论述类文体写作的阅读,得到了不少一线教师的高度重视。本课题的研究,基于立德树人的理念和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紧扣新课标、新教材和新高考,着力探讨时评阅读在培育学生写作能力、发展学生思维品质、形成正确价值观和必备品格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