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的基本知识.ppt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人造卫星拍摄的地球照片

第一章地球的基本知识地球的动力地质作用系统地球的物理性质地球的形状、大小和表面形态地球的圈层构造

第一节地球的形状、大小和表面形态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根据人造卫星观测及卫星轨道参数变化求出的地球形状为扁率不大的三轴椭球体。赤道半径(a)6378.140km质量(M)5.9742×1024kg两极半径(c)6356.779km体积1.0832×1012km3平均半径(a2c)1/36371.012km表面积5.1007×108km2赤道一带稍微凸出,南北半球也不对称,加上表面凹凸不平,地球是一个不规则的旋转椭球体基本上仍是一个圆球

二、地球表面的形态平原:指海拔高度小于200m,面积宽广、地势平坦或略有起伏的平地。1.大陆地形特征

大陆地形特征丘陵:指海拔高度小于500m或相对高差在200m以下的高地,顶部浑圆、坡度平缓、坡脚不明显的低矮山丘群。

大陆地形特征盆地:指陆地上中间低四周高的盆形地形。

大陆地形特征高原指海拔高度较高(海拔大于600m),面积较宽广,地面起伏较小的地区。

1.大陆地形特征山地:指海拔高度大于500m以上的隆起高地,并且有明显山峰、山坡和山麓的地形单元。

2.海底地形特征大陆边缘:大陆边缘是指大陆至大洋深水盆地之间的地带,是陆地与海洋之间的过渡地带,它包括大陆架、大陆坡和大陆基。

深海盆地:指大陆边缘之外,大洋中脊两侧的较平坦地带,一般水深4000-6000m,是海洋的主体部分,海底地形特征大洋中脊:大型海底地形单元之一,是洋底发育的连绵不断的海底山脉,泛称海岭。

第二节地球的圈层构造大气圈生物圈水圈地球外部圈层的划分

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包围着固体地球的大气层构成大气圈生物及其生命活动地带所构成的连续圈层生物圈地球表面四分之三以上面积被水体覆盖水圈

1、大气圈:是指因地球的引力而聚集在地表周围的气体圈层。添加标题由地表往上可分为五个次级圈层: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暖层、扩散层(散逸层)。添加标题对流层:平均厚度12km,含大量水蒸气和尘埃。表现为强烈的对流。风、霜、雨、雪、雹、雾等气象现象均发生于此层。添加标题平流层:从对流层顶到地表以上55km的范围。大气呈水平运动。几乎不含水蒸气、尘埃,无天气现象。添加标题中间层:从平流层顶到地表以上85km的范围。大气呈对流运动。存在电离层,可反射无线电波。添加标题暖层:从中间层顶到地表以上800km的范围。内部存在多层的电离层,也称电离层,强烈反射无线电波。添加标题扩散层:从暖层顶到外层空间。物质多以原子、离子状态存在。是地球物质向宇宙空间扩散的部位。

水圈:是指地球表层由水体构成的连续圈层。是是指地球表层由水体构成的连续圈层。指地球表层由水体构成的连续其物态有固、液、气三种状态。水体的形式有河、湖、海、冰川(盖)水蒸气、地下水等,并形成一个包裹着地球的完整圈层。地表上直接被液态水体覆盖的区域占地表面积的3/4。在太阳能、重力的作用下,使得水圈中的水体周而复始的运动,形成水循环。水循环的方式有:海洋与大陆间的循环;地表与地下间的循环;生物体与周围空间的循环;水圈与大气圈间的循环。

水圈

生物圈:是指地球表层由生物及其活动地带所构成的连续圈层。生物从高等到低等,从动物到植物,乃至细菌和微生物等生活于地球表面一定范围的陆地、水体、土壤及空气中,构成了一个基本连续的圈层。目前已知的生物有近两百万个种。生物的演化发展受控于自然环境的演化,通过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化石的研究就可以知道地质演化的历史。

二、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根据地震波传播速度的突然变化,先后发现地球内部存在着二个显著的不连续界面:莫霍面:莫霍面之上称为地壳,之下称为地幔。古登堡面:此界面位于地下2885km深度,此界面之上到莫霍面称为地幔,此界面之下到地心称为地核。

地壳是莫霍面以上的地球表层。其厚度变化在50-70km之间。其中大陆地区厚度较大,平均约为33km;大洋地区厚度较小,平均约7km;总体的平均厚度约16km。地壳物质的密度一般为g/cm3。大陆地壳(上地壳)主要为富硅铝的硅酸盐矿物所组成,常称为硅铝层;大洋地壳(下地壳)主要为富硅镁的硅酸盐矿物所组成,常称为硅镁层,因其比重较大,主要分布洋底地壳或大陆地壳的下部。

地幔:莫霍面与古登堡面之间的一个巨厚圈层。其厚度约2850km。平均密度为4.5g/cm3。根据次级界面可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上地幔:从莫霍面至地下1000km,平均密度为3.5g/cm3,成分主要为含铁镁质较多的超基性岩。在上地幔的上部100-350km存在一个由柔性物质组成的圈层称为软流圈(地震波的低速带)。此软

文档评论(0)

gongmengjia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