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劳动教育的功能定位与优化举措.docx

高校劳动教育的功能定位与优化举措.docx

此“教育”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高校劳动教育的功能定位与优化举措

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劳动教育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不可替代。将劳动教育融入高等教育思政建设和人才培养,是新时代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和关键步骤。新时代加强高校劳动教育,应准确把握劳动教育的时代价值,积极探索劳动教育的实践路径,通过分层次设计劳动教育内容方案、推动价值培养和实践能力提升结合、构建教学相长的系统性提升机制等,促进高校劳动教育更好开展,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筑牢人才根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劳动教育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不可替代。2020年,教育部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提出要在大中小学设立劳动教育必修课程。2021年,“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被写入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劳”被纳入国家教育方针,实现了同德智体美同样重要的地位。将劳动教育融入高等教育思政建设和人才培养,是新时代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和关键步骤,可培养既有扎实专业知识、又具劳动实践精神与社会责任感的人才,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筑牢人才根基。

劳动教育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的定位与价值

劳动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载体。讨论劳动教育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的定位,其核心和本质是要培育什么样的人才,达到什么样的培育目标。优秀的高等教育人才要有过硬的知识、技能与本领,要有为国之利益迎难而上、冲锋陷阵的自觉与勇气,更要有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情怀与担当。在高校开展劳动教育,能将抽象的道德认知转化为具体的劳动实践。劳动教育通过让学生亲身参与体力或脑力劳动,培养学生尊重他人、崇尚奉献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等教育的全过程。同时,劳动教育具有鲜明的实践性特征,蕴含着对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育功能,通过以劳树德,让道德培育从理念转化为行动,构建知行合一的教育生态系统,培育兼具劳动创新能力与道德高度的新时代人才。

劳动教育是兼顾工具价值和人文价值的重要媒介和抓手。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工具价值与人文价值双重使命,二者需要不同的路径加以实现。工具价值的实现需要技能的培养,人文价值的实现则需要情怀的塑造,劳动教育正是兼顾二者的媒介及抓手。教育家陶行知认为,要通过劳力而劳心。劳动教育既不是单纯的生产教育或技能教育,也不能简单地泛化为价值观的培养,而应当是二者的结合。通过躬身实践获得知识与技能,通过劳动价值观的塑造培养堪当大用的人才。作为连接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劳动教育可以建构价值观塑造与知识能力培养的双重育人范式,通过劳力与劳心的辩证统一,成为贯通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跨界载体,使知识技能锻造与价值情怀塑造形成共生关系。

劳动教育是全面育人的重要路径与依托。大学生正处在从学习向工作过渡的关键阶段,需要技能与思想的双重加持,才能快速成长成才。知识与技能的锻造是基础,信仰与情怀的塑造才是核心。劳动教育在人才培养中不仅仅是职业培养的工具,更是全面育人、立德树人的重要途径。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技能培养或价值观塑造不可顾此失彼,要二者兼顾同时突出重点,寓劳动之意于大学教育之中。要激发大学生学习之旨趣、创新之思想、尊重劳动之态度,以及为广大劳动人民利益服务并奋斗终身的情怀。大学教育要发挥好劳动教育立德铸魂的重要作用。

高校劳动教育面临的现实挑战

高校劳动教育的开展,受教育理念、场域限制与主体能力等多重因素影响,存在一些结构性挑战。当前,高校劳动教育在价值认知、培养场域与师资发展等层面需要进一步提升。这本质上是传统教育模式与新时代劳动教育要求之间的结构性矛盾,亟需从理论与实践双重维度系统审视。

高校劳动教育存在劳力或劳心单向度培养的认知误区。劳动教育可分为“手、脑、心”三个层次,“手”的层面指动手实践,人与工具在劳动过程中产生互动;“脑”的层面强调人在劳动中的主观能动性,关注对知识的思考、技能的习得和创新创造的产生;“心”的层面是信仰、是境界、是情怀,是讨论劳力与劳心辩证关系的基础。仅劳力或者仅劳心都不能发挥劳动教育的作用和价值,只有在劳力中亦劳心才是真正的劳动教育。当前,在一些地方的劳动教育实践中,存在劳力或劳心单向度培养的认知误区,没有将两者很好地结合起来。部分课程将劳动教育窄化为技能训练,局限于“手”的层面,忽视劳动过程中“脑”的主观能动性培育与“心”的价值境界提升。还有一种情况则是过度偏重劳心层面的理论灌输,将劳动教育简化为抽象的价值观说教,脱离具体劳动场景,使劳动观的阐释变成空洞的概念演绎。这些主要是源于

文档评论(0)

教设库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中小学教育教学资料分享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