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PAGE4
中国技术社会学研究,如何从萌芽走向多元?
**
在智能手机已经成为人体“外挂器官”、人工智能开始撰写诗歌的今天,我们或许从未停下脚步思考:这些改变生活的技术背后,究竟藏着怎样的社会密码?记得几年前参加学术会议,一位老教授感慨道:“我们年轻时研究技术,就像隔着毛玻璃看世界,模糊又神秘。现在呢,技术直接冲进生活,把社会搅得‘天翻地覆’,不研究它不行喽!”这不禁让人好奇,中国技术社会学研究是如何一步步发展,试图解开技术与社会这团复杂的“线团”的?
说到技术社会学的起源,其实还有个有趣的小插曲。在欧洲工业革命时期,蒸汽机的轰鸣声不仅带来了生产力的飞跃,也让不少学者皱起了眉头。当时有位作家在小说里描写工人在工厂里如同机械零件般工作的场景,引发了社会对技术影响的广泛讨论。这或许就是技术社会学早期思考的雏形——人们开始意识到,技术可不只是冷冰冰的工具,它和社会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技术社会学,到底研究些啥?为啥这么重要?
社会学一直聚焦人类生活状态,而技术社会学作为其分支,就像一位拿着“放大镜”的观察者,专门研究技术和社会的相互关系。它的目标是让我们更透彻地理解“技术社会”,说白了,就是搞清楚技术如何影响社会,社会又怎样塑造技术。这就好比研究一场双人舞,舞者之间的互动才是最精彩的部分。
技术社会学的发展历程充满了曲折与探索。它起源于欧洲工业革命时期的理论反思,一开始,学者们的研究就像在黑暗中摸索,各种观点五花八门。后来,实证主义、建构主义等理论相继登场,才慢慢搭建起学科的框架。在国外,不少学者都贡献了独特的见解。雅克?埃鲁尔描绘的技术系统,就像一个庞大的“自动机器”,按照自己的逻辑运转;兰登?温纳提出的“自主性技术”,更是让人惊出一身冷汗——难道技术会反过来“控制”人类?
不过,早期的技术社会学研究也存在一个奇怪的现象:技术虽然频繁出现在研究中,却始终像个“边缘角色”,没能成为核心议题。这就好比一场盛大的宴会,技术明明来了,却只能坐在角落,看着其他话题成为焦点。直到新技术革命的浪潮袭来,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技术把社会搅得“天翻地覆”,技术社会学才终于走到了聚光灯下。
在国内,技术社会学的发展起步相对较晚。20世纪70年代末,学界才开始关注国外相关思想,但那时候的研究就像刚学走路的孩子,踉踉跄跄。随着技术对社会的影响越来越大,诸如伦理困境、技术性失业等问题不断涌现,人们才意识到:研究技术社会学,刻不容缓!
技术社会学研究,在中国是如何“长大”的?
为了搞清楚中国技术社会学研究的发展脉络,我在中国知网“泡”了很久,就像一位考古学家挖掘历史遗迹般,仔细分析了1980-2020年的文献。结果发现,这四十年的发展就像一部跌宕起伏的成长史。
2000年以前,相关文献数量少得可怜,就像荒漠里的几株小草。那时候,研究主要集中在科学技术学领域,《自然辩证法研究》等期刊是主要阵地。到了21世纪,文献数量开始“蹭蹭”上涨,研究议题也越来越丰富,就像一棵小树苗逐渐长出了繁茂的枝叶。学科分布从最初的经济管理科学、基础科学,逐渐向社会科学领域扩展,这意味着技术社会学的影响力在不断扩大。
从期刊分布来看,早期研究大多发表在与自然辩证法相关的期刊上,说明当时的研究和技术哲学联系紧密。后来,《社会学研究》等期刊开始关注相关议题,尤其是2010年以后,其发文量超越了传统的STS领域期刊。这一变化就像一场接力赛,技术社会学从技术哲学的“手中”接过接力棒,开始独立奔跑。
更有意思的是,通过分析关键词共现网络,能清晰看到研究热点的变化。从早期聚焦默顿研究、技术社会学概念,到后来出现人工智能、技术创新等关键词,这不仅反映了技术的发展,也体现了研究视角的不断拓展。不过,在这个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个矛盾的现象:研究主题越来越分散,一方面说明学科在不断发展、多元化;另一方面,也让人担心研究会不会过于零散,难以形成系统的理论。
研究议题的“变奏曲”,透露了哪些秘密?
文献的被引情况和创新性,就像一面镜子,能反映出研究的影响力和发展趋势。回顾这四十年,研究议题的变化就像一首激昂的“变奏曲”。
20世纪八九十年代,研究大多停留在哲学层面,就像在空中搭建楼阁,虽然高深,但缺乏落地的实践。那时候,学者们主要探讨马克思主义技术观、科学技术与意识形态等问题,关注技术的宏观层面,却很少深入到具体的社会现象中。
进入21世纪,情况发生了巨大转变。研究开始从理论走向经验,就像从云端降落到地面,关注技术对社会的实际影响。技术批判理论、社会建构论等新理论不断涌现,学者们开始关注人工智能技术、网络技术带来的社会问题,如技术与现代性、技术伦理等议题成为热点。
近年来,研究议题更加多元化,几乎涵盖了社会生活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