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广州市初三中考语文作文真题写作指导:《我与我们》.docx

2025年广州市初三中考语文作文真题写作指导:《我与我们》.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025年广州市中考语文作文写作指导

——《我与我们》

广州市中考作文题:作文(50分)

“我”是个体,“我们”是群体。“我”是一棵树,“我们”可以是森林,是大地,“我”是一个人,“我们”可以是几个朋友,一个家庭,也可以是一个班级,一个国家,甚至还可以是整个地球……

请以《我与我们》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文体自选,②600字以上,③文中不能出现考生的姓名和所在学校名称。

一,题目解读

1.命题意图

生活里,“我”就是自己,独一无二的个体,而“我们”则是由好多“我”凑在一

起的群体。此命题要探讨“小我”与“大我”的关系——个体像水滴,群体是海洋。水滴离开海洋会干涸,海洋没有水滴会枯竭。

关键词破题

◎“我”:是你最熟悉的自己,你有独特经历,独一无二的个性。

◎“我们”:“我”所归属的群体,如家庭微信群,班级篮球队,学校社团。

◎“我与我们”:“我”离不开“我们”,“我们”也因为一个个“我”才完整。“我”为“我们”添砖加瓦,“我们”为“我”提供力量,“我们”也因为一个个“我”才变得有意义。此命题就是要写出个体(“我”)和群体(“我们”)之间的故事,联系和感悟。

特别注意:要将“我与我们”转化为可触摸的青春成长故事,紧扣广州中考“写生活,抒真情”的核心理念,助力考生在考场写出既有深度又有温度的文章。

二,立意方向

1.核心立意

不管是小群体(像家庭,班级),还是大群体(像国家,地球),“我”融入“我们”能发光发热,“我们”也能带着“我”成长进步,个体和群体相互成就,一起变得更好。

2.立意示例

(1)在群体里找到“自己的位置”——害羞女孩在合唱团找到发声勇气。

◎点睛句:“独唱时我是颤抖的露珠,合唱中成了奔流的溪”——把自己比作“露珠”,突出独唱时孤单,害怕,“奔流的溪”就像融入群体后,有了力量,能大胆发光。用比喻把“个体在群体里找到勇气”写得很生动。

(2)每个人的小光,汇成群体的星河——全班为生病同学制作千纸鹤加油手册。

◎点睛句:“每张纸页的折痕里,都藏着我们共同的指纹”——折千纸鹤的“折痕”是大家动手的痕迹,“共同的指纹”象征全班一起付出的心意。把“个体为群体出力,群体反过来温暖个体”藏在细节里,读着特别感人。

(3)老传统里开出新花,集体精神代代传——三代人守护老茶馆,少年创新茶艺吸引青年。

◎点睛句:“爷爷的茶炉煮沸旧时光,我的茶单写满新诗行”——“旧时光”是爷爷

守的传统,“新诗行”是我搞的创新。用“茶炉”和“茶单”对比,把“传承+创新,让集体(老茶馆)永远有活力”讲得又美又清楚。

三,细节素材库:让个体与群体的故事立体鲜活

核心原则:用具体可感的描写代替空泛叙述,使“我”的独特性与“我们”的凝聚力跃

然纸上。

动作描写——展现动态关系

通过人物行为外化个体融入群体的过程,把人物做的事情,像搭积木一样,把每个动作

碎片都写出来,让读者能在脑海里“放电影”。

◎示例:初加入合唱团时,我僵立如木偶,指尖死死掐住乐谱边缘(?个体紧张?)。指

挥轻托我肘部向前轻推,后排学姐悄悄勾住我小指晃动节奏(?群体牵引?)。三个月后演出,我的手臂随旋律自然舒展,脚尖与邻座同学同步轻点地板(?默契共生?)。

◎技法点拨:个体特征动作(掐乐谱)→?群体引导动作(托肘,勾指)→?融合标志动作(同步点地),用动词精度体现关系变化:“掐”显隔阂→“勾”显接纳→“点”显和谐。

心理描写——揭示情感纽带

呈现从自我怀疑到集体认同的心路历程,把那些藏在心里的纠结,激动,顿悟,用文字变成看得见的“心理画面”。

◎示例:

家族茶聚时我缩在角落刷手机,忽然听见伯父叹息:“这套广彩茶具,你爷爷用了一辈

子……”指尖在屏幕停住,瓷杯上缠枝莲的凹凸触感莫名灼热(?触动?)。后来我主动请缨修复杯盖裂痕,金缮时每一笔描画都似听见爷爷哼粤曲的嗓音(?情感共鸣?)。当伯父摩挲修复处说“老物件活过来了”,我喉间涌起甜涩交织的暖流(?归属认同?)。

◎技法点拨:心理变化三阶:疏离(刷手机)→触动(触感灼热)→认同(喉间暖流),借物载情:广彩茶具成为代际情感载体

语言描写——传递群体温度

写作文时,人物说的话特别重要,能让读者感受到“我”和“我们”之间的温暖。

◎示例:校运会接力赛,我不小心把接力棒掉了。我坐在跑道上哭着说:“对不起,都怪我……”队长拉起我大声说:“别傻了!看看你胸前!”我低头看见队服上被汗水浸湿的校徽,周围突然响起大家的喊声:“一班!加油!拼到底!”

这里“我”的话是在自责,而大家的话是在鼓励,一对比就看出集体的温暖——就算出错了,大家也会一起扛。

◎技法点拨:个人

文档评论(0)

sacression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