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唐朝建立与“贞观之治” 同步练习(含答案).docVIP

第2课 唐朝建立与“贞观之治” 同步练习(含答案).doc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2课唐朝建立与“贞观之治”

同步达标

核心知识点——唐朝的建立

1.史学界有观点认为李渊有深谋多算、富有远见的一面,其在初唐颁行的一些措施,确立了唐代的基本制度、政策,为后来的“贞观之治”奠定了基础。这表明()

A.李世民消灭割据势力平定了全国

B.李渊为盛唐气象的出现奠定基础

C.史评可作为评判人物的唯一依据

D.初唐时期的制度在后期全被推翻

2.“唐高祖,起义师。除隋乱,创国基。二十传,三百载。梁灭之,国乃改。”由材料可知唐朝的建立者是()

A.李世民B.李治C.李隆基D.李渊

核心知识点——“贞观之治”

3.“贞观之治”局面的出现,与唐太宗贞观时期推行的革新措施息息相关。下面属于其经济方面的措施的是()

A.完善三省六部制B.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

C.增加科举考试科目D.严格考察各级官吏的政绩

4.房玄龄善于谋略,杜如晦敢于决断,唐太宗任用他们做宰相,表明唐太宗()

A.知人善任,重用贤才B.勤于政事,虚心纳谏

C.吸取教训,减省刑罚D.整顿吏治,发展生产

核心知识点——武则天的统治

5.骆宾王曾撰写声讨武则天的檄文,武则天读了檄文后,惋惜地说:“这么好的人才,没有得到重用,是宰相的过错!”这说明武则天()

A.打击敌对的官僚贵族B.大力发展科举制度

C.重视选拔人才D.重视发展生产

6.武则天曾下令:凡是官吏所在治理地区,“田畴垦辟,家有余粮”者升官。这体现了武则天怎样的治国思想()

A.重用人才B.重视农业C.善于纳谏D.提倡节俭

能力提优

建议用时:20分钟总分:3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杰里·本特利在《新全球史》中记述:“唐朝初期,绝大多数官员都是贵族。然而到唐朝后期,教育机会广泛存在,官员们更多地来自普通人家。”唐朝官员来源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推进科举取士B.唐太宗打击官僚贵族

C.完善三省六部制D.唐太宗大力整顿吏治

2.唐太宗谓侍臣曰:“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炀帝意犹不足,征求不已,兼东西征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致灭亡。此皆朕所目见。故夙夜孜孜,惟欲清净,使天下无事。遂得徭役不兴,年谷丰稔,百姓安乐。”这则材料说明唐太宗()

A.任用贤才,善于纳谏B.吸取隋亡教训,轻徭薄赋

C.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D.完善科举制度

3.唐太宗曾对公卿说:“人欲自照,必须明镜;主欲知过,必藉忠臣,”为此,唐太宗()

A.知人善任和虚心纳谏B.奉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C.戒奢从简和轻徭薄赋D.重视人民群众的作用

4.四川省广元市皇泽寺有一副对联“政启开元治宏贞观,芳流剑阁光被利州”,这副对联表述的是武则天治理国家的()

A.背景B.措施C.目的D.作用

5.武则天重视科举制度。690年2月,武则天于洛阳城宫殿策问贡士,各地精英云集洛阳,考生有上万人之多。武则天采取这一措施有利于()

A.提高儒家地位B.扩大统治基础

C.推动教育发展D.提高臣属能力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题,共20分)

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贞观四年,有关部门以林邑向唐朝上疏时言语有冒犯而请发兵讨击。)太宗曰:“兵者(指战争)……不得已而用之……自古以来,穷兵极武,未有不亡者也。……(且讨伐林邑)经历山险,土多瘴疠,若我兵士疾役,虽克剪(消灭或战胜)此蛮,亦何所补?言语之间,何足介意!”竟不讨之。

—《贞观政要》

另一个儒家美德就是节俭。他严格地削减了大型公共工程,以减轻民众的劳役负担和赋税。他在即位后几个月内对群臣说:“君依于国,国依于民。刻民以奉君,犹割肉以充腹,腹饱而身毙,君富而国亡。”这样地宣扬节俭和关心民众福利,自然使朝廷的儒臣们高兴,也使他大得民心。

——[英]崔瑞德《剑桥中国隋唐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说明唐太宗不讨伐林邑的理由。(不得摘抄材料原文)(4分)

(2)根据材料二,归纳“使他大得民心”的原因。(4分)

(3)从材料一和材料二的唐太宗施政措施中,你得到什么启示?(2分)

7.鉴于往事,资于治道。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贞观九年,太宗谓侍臣曰:“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炀帝意犹不足,征求无已,兼东西征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致灭亡。此皆朕所目见。故夙夜孜孜,惟欲清净,使天下无事。”

——摘自吴兢《贞观政要》

(1)隋朝灭亡与“贞观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风的故乡 清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风的故事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