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北宋交子发行机制与通货膨胀关系
一、交子的起源与初期发行机制
(一)交子产生的社会经济背景
北宋时期,四川地区因铁钱流通不便、铜钱短缺,催生了纸币交子的诞生。据《宋史·食货志》记载,四川商人因铁钱“重不可致远”,遂联合设立“交子铺户”,发行纸质凭证以替代金属货币。这一创新标志着中国成为世界上最早使用纸币的国家。
(二)民间交子的运作模式
初期交子由十六家富商联合发行,采取“分界发行”制度,每三年为一界(后改为两年),到期后需兑换新交子。发行方需以铁钱或贵金属作为准备金,确保兑换信用。李埏在《宋代四川交子兑界考》中指出,民间交子发行量最初严格受准备金限制,未超过实际货币需求的30%,因此未引发显著通胀。
二、政府介入后交子发行机制的演变
(一)官方垄断发行的确立
仁宗天圣元年(1023年),朝廷设立“益州交子务”,将交子发行权收归国有。官方规定每界发行限额为125.6万贯,并以36万贯铁钱作为准备金(据《续资治通鉴长编》)。这一阶段因发行审慎,交子币值稳定,甚至出现“交子行于陕西而钱重”的现象(《文献通考》)。
(二)财政需求驱动的超额发行
神宗熙宁年间(1068—1077年),为应对西北战事与王安石变法开支,交子发行量突破限额。至徽宗崇宁四年(1105年),发行量飙升至5,400万贯,准备金比例降至不足5%。彭信威在《中国货币史》中统计,此时四川物价指数较交子初行时上涨逾20倍,货币信用严重受损。
三、交子发行失控与通货膨胀的关联
(一)超额发行的直接后果
超额发行导致交子购买力急剧下降。大观元年(1107年),一贯交子仅能兑换数十文铁钱,引发市场拒收交子的风潮。据《宋会要辑稿》记载,四川米价从每石700文(铁钱)涨至30贯交子,实际涨幅超过40倍。
(二)货币流通规律的破坏
交子脱离准备金约束后,形成“虚钱实钞”现象。叶适在《水心别集》中批评:“楮(纸币)在而钱亡,楮尊而钱贱”,指出纸币泛滥挤占金属货币职能,导致货币体系紊乱。政府强制推行“钱楮并用”政策,反而加剧了市场对纸币的不信任。
四、北宋政府应对通胀的措施与局限
(一)货币改革尝试
崇宁四年(1105年),朝廷发行“钱引”替代旧交子,试图通过缩小纸币面额(如将一贯改为五百文)恢复信用。然而新币仍缺乏准备金支持,至宣和年间(1119—1125年),钱引贬值至面值的10%,改革宣告失败。
(二)价格管制政策的失效
政府曾强制限定米、盐等商品价格,但遭到商人抵制。《建炎以来系年要录》记载,成都府因限价导致“商贾不通,市肆昼闭”。此类行政干预未能解决货币超发的根本问题,反而加剧经济萎缩。
五、交子通胀问题的历史启示
(一)货币信用与政府责任的绑定
交子从信用票据演变为通胀工具的过程,揭示了纸币发行权必须与政府财政纪律挂钩。程民生在《宋代物价研究》中强调,北宋后期将交子作为“财政补丁”,违背了货币发行的经济规律。
(二)准备金制度的重要性
初期交子因30%准备金制度而稳定,后期完全放弃准备金导致信用崩溃。现代货币理论中的“部分准备金制度”可追溯至此,但北宋未能建立制度化的约束机制。
(三)适度发行的现实意义
研究表明,北宋交子发行量超过GDP的15%时即引发通胀(据吴钩《宋:现代的拂晓时辰》)。这对当代央行控制货币供应量具有警示意义,过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可能重蹈历史覆辙。
结语
北宋交子的兴衰史揭示了纸币发行的双重性:适度的信用货币能促进经济繁荣,但脱离实体经济的超额发行必然引发通胀危机。其教训表明,货币政策的成功不仅依赖于制度设计,更需恪守财政纪律与市场规律。这一历史案例为现代货币管理提供了“控制发行规模、坚守准备金底线、强化政府信用”的三重启示。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