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所表达的情感剖析.docxVIP

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所表达的情感剖析.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所表达的情感剖析

一、原文呈现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辛弃疾〔宋代〕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二、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豪放派词人、将领,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他出生时,中原已沦陷于金兵之手。其自幼目睹了金兵的残暴和百姓的苦难,深受北方人民英勇抗金斗争精神的感染,心中早早种下了抗金复国的种子。21岁时,辛弃疾便毅然投身抗金义军,此后一直为恢复中原、统一国家而不懈奋斗,一生力主抗金。他不仅在词作上成就斐然,留存有六百多首风格多样、气势磅礴的词作,著有词集《稼轩长短句》,还曾向朝廷呈献《美芹十论》《九议》等条陈战守之策,充分展现出卓越的军事谋略和政治远见。然而,由于他的抗金主张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相悖,一生屡遭排挤与弹劾,壮志难酬,最终含恨而逝,谥号“忠敏”。辛弃疾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在词坛享有“词中之龙”的美誉。

三、写作背景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创作于公元1181年至1192年间,彼时辛弃疾被弹劾去职,正闲居在带湖。辛弃疾在带湖居住期间,常前往博山游览。博山风景秀丽,本应是赏心乐事之地,可他却无心欣赏。当时南宋朝廷偏安一隅,主和派当道,国家局势日益危急,而辛弃疾虽胸怀报国之志,却报国无门,空有一腔忠愤却无处发泄。在这种极度无奈与苦闷的心境下,他于博山道中的一处墙壁上题写了这首词,借词抒怀,排遣心中的忧愁与愤懑。

四、相关知识梳理

词牌知识:“丑奴儿”,又名“采桑子”,是一个历史悠久的词牌。双调四十四字,前后阕各三平韵,一韵到底,形式较为规整。这种词牌适合表现多样的情感,辛弃疾选用此词牌,以其独特的韵律来承载深沉复杂的愁绪,使形式与内容相得益彰。

叠句手法:词中多处运用了叠句手法,如“爱上层楼,爱上层楼”“欲说还休,欲说还休”。“爱上层楼,爱上层楼”,前一个“爱上层楼”与“少年不识愁滋味”构成因果关系,表明少年因不知愁而喜爱登楼赏景;后一个“爱上层楼”与“为赋新词强说愁”形成因果,强调因登楼触发诗兴,在无愁的情况下勉强说愁。这一叠句将少年不知愁却故作愁态的心理和行为生动地展现出来。“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前一句承接“而今识尽愁滋味”,体现出词人历经沧桑,愁绪满胸却难以言说的复杂心境;后一句紧连下文,因在投降派把持朝政的背景下,忧国之愁不便直言,只能以“却道天凉好个秋”来隐晦表达,叠句强化了这种欲言又止、无奈深沉的情感。

五、诗词赏析

上片:少年不识愁,故作深沉态:上片开篇“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生动地描绘出少年时期的辛弃疾,涉世未深,对忧愁毫无真切感受。由于不知愁为何物,他喜爱登上高楼,凭栏远眺,享受那一份自在与惬意。“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这里的少年为了写出新词,模仿前人诗词中的愁情,没有愁苦却硬要勉强诉说愁绪。这几句将少年纯真幼稚、无愁找愁的情态刻画得入木三分,也从侧面反映出少年时期的辛弃疾,生活相对单纯,对世间复杂的苦难和忧愁缺乏深刻体验,其心境乐观而充满憧憬。

下片:而今识尽愁,欲说却难言:下片“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一个“而今”,将时间从少年拉到当下,形成鲜明对比。此时的辛弃疾,历经世事沧桑,不仅亲自参与抗金斗争却屡遭挫折,还因主张抗金被主和派排挤打压,被削职闲居。他对“愁”的理解已截然不同,这里的“尽”字,饱含着词人半生的艰难辛酸,他识尽了人生愁苦、报国无门之愁、壮志难酬之愁。“欲说还休”重复出现,深刻地表现出词人内心的矛盾与无奈。一方面,他心中有千言万语的愁绪想要倾诉;另一方面,在当时南宋朝廷昏暗、投降派掌权的政治环境下,抒发这种忧国伤时之愁不仅于事无补,还可能带来灾祸,所以只能将满腹愁苦强压心底。最后“却道天凉好个秋”,表面上看,词人似乎轻松地转言天气,实则是以这种看似洒脱的话语,掩盖内心深沉而无法排解的忧愁,言浅意深,令人回味无穷。

情感主旨:全词以“愁”字贯穿始终,通过“少年”与“而今”的强烈对比,鲜明地展现出辛弃疾人生不同阶段对愁的不同感受。少年时无愁强说愁,而今是有愁却不能说、不敢说,深刻地表达了他受压抑、遭排挤、报国无门的痛苦之情,同时也是对南宋统治集团偏安一隅、不思进取、打压主战派的讽刺与不满。在艺术表现上,词人构思精巧,采用欲扬先抑、对比衬托的手法,将浓愁淡写,重语轻说,寓激情于婉约之中,使整首词含蓄蕴藉,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六、题目设置及答案解析

(一)选择题

下列对这首词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丑奴儿”是词牌名,这首词形式上有上下两片,属于双调。

B.上片“爱上层楼

文档评论(0)

标书制作,施工方案,技术服务规范方案制作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