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和参寥见寄》创作时间探究与赏析.docxVIP

苏轼《和参寥见寄》创作时间探究与赏析.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苏轼《和参寥见寄》创作时间探究与赏析

一、原文呈现

和参寥见寄(奉和参寥离彭门至淮上见)

苏轼

黄楼南畔马台宫,云月娟娟正点空。

欲共幽人洗笔砚,要传流水入丝桐。

且随侍者寻西谷,莫学山僧老祝融。

待我西湖借君去,一杯汤饼泼油葱。

二、作者简介

苏轼,这位北宋文坛的璀璨巨星,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出生于四川眉山。他自幼聪慧,饱读诗书,凭借卓越的才华在嘉祐二年(1057年)进士及第,从此踏上仕途。苏轼一生宦海浮沉,历经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徽宗五朝。他曾任职于多地,如杭州通判、密州知州、徐州知州、湖州知州等,还官至翰林学士、礼部尚书。但因直言敢谏,反对王安石变法中的部分激进措施,以及一些政治斗争的牵连,苏轼屡遭贬谪,先后被贬黄州、惠州、儋州。

苏轼在文学艺术领域堪称全才。其诗题材广泛,风格多样,既有豪迈奔放之作,如“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展现出雄浑壮阔的气势;也有清新自然之篇,像“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描绘出细腻入微的自然景象。他的词更是开创了豪放一派,突破了传统词风的束缚,拓宽了词的题材和表现力。苏轼的散文汪洋恣肆,挥洒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位列“唐宋八大家”。在书法方面,苏轼为“宋四家”之一,其书法作品笔力雄健,气势磅礴,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绘画上,他强调“写意”,注重表达内心的情感和意境,对后世文人画的发展影响深远。苏轼的思想融合了儒、释、道三家,既秉持儒家积极入世、兼济天下的理想,又从佛道思想中汲取超脱旷达的精神力量,形成了独特的人生哲学。

三、创作背景

苏轼与参寥子(道潜)的友谊堪称文坛佳话。参寥子,俗姓何,自幼出家,是北宋著名的诗僧。他与苏轼结识于熙宁年间,当时苏轼出任杭州通判,参寥慕名拜访,二人一见如故,自此结下深厚情谊。他们经常一同游历山水,谈诗论道,相互唱和。

《和参寥见寄》创作于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此前,苏轼于元丰元年(1078年)任徐州知州。在徐州期间,苏轼政绩卓著,尤其是在抗洪救灾中表现出色。当年七月,黄河大堤决口,洪水汹涌,“彭门城下,水二丈八尺”。苏轼临危不惧,亲自指挥民众筑堤护城,还亲赴军营动员禁军参与抗洪,与军民一同奋战在抢险一线。洪水退去,徐州得以保全,百姓平安,苏轼因此获得朝廷嘉奖。为防水患,苏轼一方面整堤护岸,加固城墙;另一方面在东门城上修筑黄楼,以作纪念。同年重阳节,苏轼邀请三十多位名士举行黄楼落成典礼,苏辙、秦观、陈师道等人都作赋吟诗庆贺,苏轼将这些佳作命名为《黄楼集》。

元丰二年秋,参寥从徐州出发沿淮水南下。在此之前,参寥曾专程前往徐州探望苏轼,二人相处甚欢,留下诸多美好回忆。此次参寥离开,在淮上写诗寄给苏轼,苏轼便写下这首《和参寥见寄》相和。此时的苏轼,即将调任湖州,人生又面临一次重要转折。在这样的背景下,这首诗既饱含对友人的思念与关切,也抒发了自己对人生境遇的感慨。

四、相关知识梳理

(一)参寥子的诗歌成就与影响

参寥子在北宋诗坛享有盛誉,其诗风清逸脱俗,擅长描绘自然景物,意境深远。他的诗作常常蕴含着禅意,如“风蒲猎猎弄轻柔,欲立蜻蜓不自由”(《临平道中》),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出风中蒲草摇曳、蜻蜓欲立未立的生动画面,同时也流露出对自然万物自由与束缚的思考。参寥子与苏轼等文人的交往密切,他的诗歌创作对苏轼产生了一定影响。苏轼称赞他的诗“诗句清绝,可与林逋相上下,而通了道义,见之令人萧然”。在与苏轼等人的唱和中,参寥子的诗风与苏轼的豪放洒脱相互交融,为北宋诗坛增添了独特的色彩。

(二)宋代文人与僧人的交往风尚

宋代文人与僧人交往成风,形成了“士禅合流”的独特文化现象。一方面,文人热衷于与僧人交游,从禅宗思想中寻求精神慰藉。仕途的坎坷、政治的纷争常常让文人感到疲惫和迷茫,禅宗的空寂、超脱思想为他们提供了心灵的避风港。例如,苏轼在经历“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后,与当地僧人频繁往来,从佛禅中汲取力量,逐渐走出人生低谷。另一方面,僧人也借助与文人的交往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和社会地位。他们通过与文人吟诗作画、探讨学问,开阔了视野,丰富了创作题材和表现手法。这种交往促进了文学与佛教文化的相互渗透,许多文学作品中融入了禅理、禅趣,而佛教经典和僧人的著述也呈现出文学化的倾向。

五、作品赏析

(一)首联:景中含情,忆昔念友

“黄楼南畔马台宫,云月娟娟正点空”,首联描绘了一幅静谧美好的夜景。黄楼,是苏轼在徐州抗洪胜利后所建,具有特殊意义;马台,即徐州的戏马台,是项羽所筑,历史悠久。黄楼南畔、戏马台东,此地曾留下苏轼与参寥子共同游玩的足迹。此刻,云朵轻柔飘动,明月高悬,洒下清辉,照亮了这片天空。这一景象不仅营造出宁静祥和的氛围,更勾起了苏轼对往昔与参寥子在此

文档评论(0)

标书制作,施工方案,技术服务规范方案制作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