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占位性病变的护理.docx

颅内占位性病变的护理.docx

此“医疗卫生”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PAGE1页共NUMPAGES1页

颅内占位性病变的护理

一、疾病概述

(一)定义

颅内占位性病变是指各种原因导致颅腔内出现异常占位,从而引起颅内压增高或占位效应的临床综合征。这些病变可以是原发性的,也可以是继发性的,涉及多种组织成分,包括脑组织、脑膜、血管、肿瘤、血肿、囊肿等。颅内占位性病变的核心病理生理机制是颅腔内容物的体积增加或结构异常,导致颅内压(IntracranialPressure,ICP)升高,进而影响脑组织的血液供应和功能。根据病变的性质,可以分为肿瘤性病变(如胶质瘤、转移瘤)、非肿瘤性占位(如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脑梗死、脑脓肿、囊肿、寄生虫病等)。这些病变的存在不仅会引起局部脑功能障碍,还可能通过影响脑脊液循环、静脉回流或直接压迫重要结构,导致一系列复杂的临床表现。

(二)病因

颅内占位性病变的病因多种多样,涉及遗传、环境、感染、血管、代谢、免疫等多个方面。

1、肿瘤性病变

(1)胶质瘤:是最常见的原发性脑肿瘤,起源于脑室膜上皮细胞或神经胶质细胞,如星形细胞瘤、少突胶质细胞瘤、室管膜瘤等。其病因尚不完全明确,可能与遗传易感性(如特定基因突变如IDH1、TP53等)、环境暴露(如电磁辐射、化学物质)、病毒感染(如人乳头瘤病毒HPV与某些胶质瘤相关)等因素有关。

(2)转移瘤:来自身体其他部位的恶性肿瘤转移到脑部,最常见源于肺癌、乳腺癌、黑色素瘤、胃癌等。血行转移是主要途径,肿瘤细胞通过血液循环到达脑部并种植生长。

(3)脑膜瘤:起源于脑膜上皮细胞或蛛网膜细胞,生长缓慢,但可逐渐增大引起压迫症状。病因可能与遗传(如神经纤维瘤病II型)和电离辐射暴露有关。

(4)垂体瘤:起源于垂体前叶或后叶的腺瘤,可压迫视交叉、海绵窦等结构,引起视力障碍、内分泌紊乱等。其病因可能与下丘脑-垂体轴的功能异常、遗传因素等有关。

(5)听神经瘤:起源于听神经鞘的良性肿瘤,可导致听力下降、耳鸣、眩晕等。与神经纤维瘤病I型遗传相关。

2、非肿瘤性占位

(1)脑出血:包括自发性脑出血(如高血压脑出血、脑淀粉样血管病性出血)和外伤性脑出血。高血压是高血压脑出血最常见的原因,长期高血压导致脑小动脉壁病变,形成微动脉瘤,血压骤升时破裂出血。脑淀粉样血管病多见于老年人,脑小血管壁淀粉样蛋白沉积导致脆弱易出血。

(2)蛛网膜下腔出血:指脑表面血管破裂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常见于脑动脉瘤破裂、动静脉畸形破裂、血管畸形等。后者包括先天性血管发育异常。

(3)脑梗死:由脑部血管阻塞导致脑组织缺血坏死,常见病因是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形成、腔隙性梗死(微小动脉粥样硬化)、脑栓塞(如心源性栓塞)等。

(4)脑脓肿:由细菌、真菌或寄生虫感染引起,可在颅内形成局限性脓肿。常继发于中耳炎、鼻窦炎、肺部感染、脑外伤、静脉注射药物滥用等,也可为自发性感染。

(5)脑囊肿:包括先天性和获得性囊肿。先天性囊肿如脑脊液囊肿(交通性或梗阻性)、皮样囊肿、表皮样囊肿等,可能与发育异常有关。获得性囊肿如寄生虫囊肿(如囊虫病)、血肿吸收形成的机化囊肿等。

(6)颅内积气:如开放性颅脑损伤后气颅、减压病气体栓塞、人工气胸或气腹等气体进入颅内。

(7)颅内肿瘤样病变:某些非肿瘤性疾病也可表现为占位性病变,如转移瘤样结节病、淋巴瘤、白血病浸润、结节性多动脉炎等。

(三)发病机制

颅内占位性病变的发病机制核心在于占位效应和颅内压增高。当颅腔内出现异常物质,导致颅内容物体积增加时,若颅腔体积相对固定(尤其是婴幼儿颅骨缝未闭合时更为明显),则必然引起颅内压升高。颅内压增高主要通过以下机制产生不良后果:

1、脑血流动力学改变:颅内压升高时,脑血流量(CerebralBloodFlow,CBF)会遵循Monro-Kellie学说进行调整。当颅内压低于一定阈值时,脑血管会代偿性扩张以维持CBF;但当颅内压持续升高超过一定限度(通常认为超过20-25mmHg)时,脑血管会失去代偿能力,进入麻痹性收缩状态,导致脑血流量显著减少,甚至出现脑缺血。此外,颅内压升高还会导致静脉回流受阻,进一步加重脑肿胀和缺血。

2、脑组织移位与受压:颅内压不均或占位性病变直接压迫会导致脑组织移位,这种移位可能压迫重要的脑功能区、血管或神经结构,引起相应的功能障碍。例如,小脑扁桃体下疝(枕骨大孔疝)可压迫延髓,导致呼吸循环衰竭;颞叶海马钩回疝可压迫脑干,引起瞳孔改变、意识障碍等。

3、脑水肿:颅内压升高本身或病变直接损伤脑组织,都可能诱发或加剧脑水肿。脑水肿使脑组织体积进一步增大,形成恶性循环,使颅内压急剧上升。

4、脑脊液循环障碍:某些占位性病变(如肿瘤、血肿、脓肿)可能阻塞脑室系统或影响脑脊液的吸收与分泌,导致脑脊液循环受阻,进一步升高颅内压。

5、弥漫性脑肿胀:在严重颅内压增高的

文档评论(0)

办公文档 + 关注
实名认证
服务提供商

提供办公文档、医学文档,医学课件等文档写作服务。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