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巩的文学成就.docxVIP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曾巩是北宋最负盛名的文学家之一,欧阳修《送杨辟秀才》中赞曾为“百鸟而一鹗”,王安石《赠曾子固》赞曰:“曾子文章众无有,水之江汉星之斗。”苏轼《送曾子固倅越得燕字》赞曰:“醉翁门下士,杂沓难为贤。曾子独超轶,孤芳陋群妍。”欧、王、苏三人皆非轻许他人者,但对曾巩则交口赞誉,可见其文名之盛。曾肇《亡兄行状》云:“欧阳文忠公赫然特起,为学者宗师。公稍后出,遂与文忠公齐名。”此非昆弟之私言,乃天下之公言也。《宋史·曾巩传》云:“曾巩立言于欧阳修、王安石间,纡徐而不烦,简奥而不晦,卓然自成一家,可谓难矣。”此非一时之论,乃后世史家之定评也。可惜到了现代,由于曾巩最擅长的古文不大符合今人受西方文论影响所持的“散文”概念,而曾巩诗歌的成就又被王安石、苏轼、黄庭坚等元祐三大家的光辉所掩盖,于是曾巩在学界与社会都长期处于无人问津的冷落境地。1983年,纪念曾巩逝世九百周年学术讨论会在曾巩家乡南丰举行,会议论文结集成《曾巩研究论文集》,王水照先生在序中论曾巩云:“他曾得到他的老师、同辈、门生的交口称誉,其文学和学术地位在当时实与王安石、苏轼等相埒,历元明清而盛名不衰。但从‘五四’以来,特别是开国以来,他的名字突然从中国文学史和学术史上消失了,遭到了异乎寻常的冷落。除了几部文学史一笔带过外,竟没有一篇研究文章。”此语真乃慨乎言之!

然而真正有价值的作家作品是人间奇珍,不可能永久湮没。就像龙泉、太阿那两柄著名的古代宝剑,虽被深埋在离南丰不远的丰城的狱屋地底,其精气仍然上冲斗牛,终究被晋人寻迹掘出,重现人间。故唐人郭震咏之云:“何言中路遭弃捐,零落漂沦古狱边。虽复尘埋无所用,犹能夜夜气冲天。”曾巩及其著述也是如此,自从1983年的那次学术讨论会举办以来,相关的学术成果逐渐出现。1984年,陈杏珍、晁继周点校《曾巩集》由中华书局出版。1990年,王琦珍著《曾巩评传》由江西高校出版社出版。1997年,李震著《曾巩年谱》由苏州大学出版社出版。2000年,宋友贤著《曾巩传》由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2009年,李震编《曾巩资料汇编》由中华书局出版。2011年,李俊标著《曾巩研究》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至于曾巩研究的单篇学术论文,更是时时刊登于各类学术期刊。2019年是曾巩诞生1000周年,曾巩故里南丰县未雨绸缪,组织学者撰写“曾巩文化丛书”,并于2019年6月由江西人民出版社同时推出全书8册:王琦珍《曾南丰先生评传》,李震《曾巩年谱》,罗伽禄《曾巩家族》,李俊标《曾巩散文考论》,夏老长《曾巩政治思想研究》,夏汉宁《曾巩诗歌研究》,王永明《曾巩故事》,熊鸣琴《曾布研究》。它们或为旧著重刊,但都经过著者认真订补乃至重写;或为新著首发,更是曾巩研究的最新成果。与此同时,曾巩故里还认真筹办关于曾巩诞辰1000周年的各项纪念活动,其中最重要的便是由抚州市人民政府、北京大学中文系、中华文学史料学学会主办,南丰县人民政府承办的纪念曾巩诞辰1000周年学术研讨会。研讨会于2019年9月下旬在南丰隆重举行,并取得了圆满的成功。一个有趣的事实是,宋代大文学家的称号中凡有地名者,多取其曾任地方长官或曾长期居住者,前者如王禹偁称“王黄州”,后者如范成大称“范石湖”。虽然也有取其故乡地名者,但往往其号不彰,比如王安石虽然也称“王临川”,但远不如“王半山”之名震遐迩;又如苏轼虽也称“苏眉山”,但远不如“苏徐州”“苏杭州”乃至“苏黄州”“苏东坡”之妇孺皆知。只有曾巩,“南丰先生”或“曾南丰”的称号广为人知,永垂千古,成为与家乡地名结合最紧密的文人称号。曾巩对故乡一往情深,故乡也对曾巩投桃报李。当代的曾巩研究日益昌盛,便与南丰的地方政府及父老乡亲的努力推动有着直接的关系。曾巩地下有知,当感欣慰!

当然,对历史文化名人而言,最好的纪念是研究其历史功绩,阐发其历史意义。所以我认为,“纪念曾巩诞辰1000周年学术研讨会”最重要的意义在于会议上发表的学术论文。本次会议在论文方面可谓准备充分,成果卓著。会议组织方提前一年在全国范围内征求论文,得到学术界与社会各界的热烈响应,前后收到论文百余篇。大部分论文都在南丰的研讨会上进行宣读并进行讨论,与会者充分交流观点,商榷是非,较大程度地提升了曾巩研究的学术水平。会议结束后,主办单位又及时编纂会议论文集,为学术界留下可靠的文献纪录。这部会议论文集的编纂过程比较特殊,有必要向读者进行介绍。早在会议举办之前,会议组织方就从收到的百余篇论文中剔除一般性的纪念文章或不合学术规范的论文20余篇,对其余87篇进行等级评定,并在会上给予奖励。值得注意的是,南丰方面参加会议筹备的有关人士并未参加论文评选工作,而是从学术界邀请长期从事宋代文学研究的学者担任评委。所邀请的学者中计有中国社会科学院二人,北京大学二人,复旦大学一人,中南民族大学一人,南京大学一人。七名评委认

文档评论(0)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