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指肠糜烂出血的护理.docx

十二指肠糜烂出血的护理.docx

此“医疗卫生”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PAGE1页共NUMPAGES1页

十二指肠糜烂出血的护理

一、疾病概述

(一)定义

十二指肠糜烂出血是指十二指肠黏膜发生糜烂、溃疡,并伴有活动性出血的病变。十二指肠是连接胃与小肠的短管状器官,其黏膜的完整性对于消化和吸收功能至关重要。当黏膜受损,形成糜烂或溃疡时,血管暴露,易引发出血。这种出血可能从轻微的渗血到危及生命的急性大出血。十二指肠糜烂出血通常与胃酸和胃蛋白酶的侵蚀作用增强有关,是上消化道出血的常见原因之一。

(二)病因

1、药物因素

(1)非甾体抗炎药(NSAIDs)是导致十二指肠糜烂出血最常见的原因之一。这类药物包括阿司匹林、布洛芬、萘普生等,它们通过抑制环氧合酶(COX)来减轻疼痛和炎症,但同时也减少了黏膜保护因子前列腺素(PG)的合成。前列腺素具有维持黏膜血流、促进黏液和碳酸氢盐分泌、增强黏膜修复的作用。当其合成减少时,黏膜屏障功能受损,易受胃酸侵蚀而糜烂出血。

(2)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地塞米松等,长期使用会抑制免疫反应和炎症,但同时也削弱了胃黏膜的抵抗力,增加溃疡和出血的风险。

(3)某些其他药物,如化疗药物、双膦酸盐类药物(用于治疗骨质疏松)等,也可能通过直接损伤黏膜或降低局部防御能力,诱发十二指肠糜烂出血。

2、幽门螺杆菌感染

(1)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pylori)是一种能在胃和十二指肠黏膜上定植的细菌,其产生的毒素和炎症反应会破坏黏膜屏障,引起慢性炎症、溃疡形成,并最终导致出血。

(2)感染幽门螺杆菌的患者,即使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也可能存在潜在的黏膜损伤,在受到其他刺激(如药物、应激)时,更容易发生糜烂出血。

3、应激因素

(1)严重的生理或心理应激状态,如大手术、严重创伤、烧伤、败血症、脑卒中或重要器官衰竭等,会导致体内儿茶酚胺、胰高血糖素等物质分泌增加,这些物质会刺激胃酸分泌,减少黏膜血流,并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从而诱发应激性溃疡,包括十二指肠部位的糜烂出血。

(2)精神紧张、焦虑等心理应激也可能通过影响神经系统功能,间接导致胃肠道黏膜的损伤。

4、酒精和吸烟

(1)长期大量饮酒会直接损伤胃黏膜,刺激胃酸分泌,并干扰黏膜的修复过程。酒精还能扩张黏膜血管,增加出血风险。

(2)吸烟会减少胃黏膜血流,降低前列腺素水平,并增加胃酸分泌,同样会削弱黏膜保护能力,增加糜烂出血的可能性。

5、消化性溃疡

(1)慢性十二指肠溃疡是糜烂出血的直接原因之一。溃疡底部血管破裂可导致出血,严重时形成动脉瘤或血管畸形,一旦破裂可能引发大出血。

(2)溃疡的形成与上述的药物、幽门螺杆菌、应激等因素密切相关。

6、其他因素

(1)某些疾病状态,如克罗恩病、血液病(如血小板减少、凝血功能障碍)、自身免疫性疾病(如自身免疫性胃炎)等,也可能影响黏膜的完整性,增加出血风险。

(2)高龄患者由于胃肠功能减退、合并症多、药物使用复杂,发生十二指肠糜烂出血的风险也相对较高。

(三)发病机制

十二指肠糜烂出血的发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黏膜保护机制与攻击因子的失衡。正常情况下,十二指肠黏膜受到多种因素的保护,包括:

1、黏液-碳酸氢盐屏障:胃黏膜细胞分泌的黏液形成一层厚厚的保护膜,隔绝胃酸和胃蛋白酶的侵蚀,并中和胃酸。同时,碳酸氢盐的分泌能中和靠近黏膜表面的胃酸,维持局部pH环境的稳定。

2、黏膜血流:充足的黏膜血流能带走代谢废物,输送营养物质和防御因子(如前列腺素),并冲洗掉有害物质。血流中的血小板和凝血因子也有助于止血。

3、黏膜修复能力:十二指肠黏膜具有较强的再生修复能力,能够在受损后迅速修复。

4、前列腺素的作用:前列腺素(特别是PGE2和PGI2)在黏膜保护中起着关键作用,它们能扩张血管,增加黏膜血流;刺激黏液和碳酸氢盐分泌;抑制胃酸分泌;并增强黏膜屏障功能。

当攻击因子增强或保护因子减弱时,就会打破这种平衡,导致黏膜损伤:

1、攻击因子增强:如胃酸和胃蛋白酶的浓度升高、胃蛋白酶原激活增强、胆汁反流(含胆酸和溶血卵磷脂,能损伤黏膜脂质层)、药物(如NSAIDs抑制前列腺素合成)、幽门螺杆菌毒素等。

2、保护因子减弱:如NSAIDs抑制前列腺素合成、应激导致黏膜血流减少、饮酒/吸烟损伤黏膜、营养缺乏(如维生素C、锌缺乏)影响黏膜修复、高龄导致黏膜萎缩、血流减少等。

在这些因素作用下,十二指肠黏膜屏障功能受损,出现糜烂(黏膜表层缺损)或溃疡(深达黏膜肌层的缺损)。当血管暴露于胃酸和胃蛋白酶中,或因血流减少、血小板功能异常等原因,无法有效止血时,就会发生出血。出血量可从少量渗血(表现为黑便或隐血阳性)到急性大量出血(表现为呕血、失血性休克)。

(四)流行病学特点

1、年龄分布

(1)十二指肠糜烂出血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高峰年龄在50-70岁,与老年人胃肠功能减退、合并基础疾病

文档评论(0)

办公文档 + 关注
实名认证
服务提供商

提供办公文档、医学文档,医学课件等文档写作服务。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