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崂山太平宫——狮子峰之游.doc

  1. 1、本文档共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记崂山太平宫——狮子峰之游

早晨,我跟爸爸乘上了去崂山的公共汽车。一个多小时后,我们来到了偎山临海的仰口海湾停车场。(省略了无关痛痒的沿路风景,直接引入主题。)

下车后,我们沿着蜿蜒曲折的石阶小路向上走。山路上,游人熙熙攘攘。随着游人前行,我们过了几座别致的小桥和亭子,来到了坐落在群峰之中的太平宫门前。我看见砖石围成的院落,高高的石阶上面有很高大的门楼,门楼的红漆门上,大大的铜钉闪闪发光,院墙顶上露出灰瓦的殿顶。(伴随着作者的游踪,寥寥几句就抓住了太平宫门的特点,将其描绘得形象逼真。)

我走进正殿。殿内当门有一个高约五米的神像。他身穿盔甲,瞪着一双大眼睛,手执一对竹节钢鞭,威风凛凛地站在那里。在它的两侧,各有一尊略小的塑像,也都身穿盔甲,手执兵刃,威风凛凛。室内烟雾缭绕,着蓝衣的道士正在拈香祷告。(作者对神像分别从穿着、神态等角度加以描写,表现手法细腻而又独到。)

到了院东,我一眼就认出了“绵羊石”。它的形状酷似一只大绵羊。上面还刻着臧克家的诗。它的后面有个石头钟亭,内悬一口很大的仿古钟。钟粗大到要两个大人手拉手才能抱过来,有一人多高。据说这钟声能传到十几里外的地方。此系崂山一景,名曰“上宛晓钟”。

走出太平宫东门,猛抬头,狮子峰矗立眼前。高高的山峰,棱角分明,巍然耸立,像一头威武的雄狮,正昂头怒吼。在薄雾的笼罩下,狮子峰更显得雄伟壮丽。峰顶,“狮子峰”三个鲜艳的红漆大字闪闪发光。(生动的描述与“狮子峰”三个大字对应,让狮子峰实至名归。)

我振作精神,沿着陡峭的小路,扶着两侧的铁链往上攀,但最终我们还是没能看到日出。我并不为此感到遗憾,因为我看到了另一幅壮丽的景色:俯瞰海湾,碧波荡漾,闪闪烁烁,像一幅巨大的闪光缎;远处隐隐可以看到状似太阳帽的小岛和点点渔帆;在视线尽头,海天相接,竟成了米黄颜色。(描写由近渐远,生动的语言使人产生无限的遐想,此处堪称全文的点睛之笔。)

转视南西两面,层峦叠嶂,峻峭雄奇;北面群山跌宕起伏,云雾缭绕,气象万千。我为家乡的壮丽山河感到骄傲,不禁立下誓言,努力学习,长大后要把家乡建设得更加美好。

简评:这篇文章让我们领略到了什么叫“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作者的角度总是在变化着,所到之处总能提供给我们新的发现。文章内容的详略处理,语言提炼都非常成熟,堪称一篇游记中的佳作。

作者:于峣指导、点评:朱维山

文档评论(0)

老头园丁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男,1956年出生,大专文化,小学高级教师,1976年至今从事中小学语文教学,在教育刊物上发表文章30多篇,辅导学生在国家、省、市刊物上发表作文300多篇,辅导学生参加国家、省、市级作文比赛获奖100余人次,《学习报》《作文周刊》《新课程》《疯狂作文》等多家报刊社特约编辑,2010年参与过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五本作文选的编辑工作。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