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届高三语文专题精练(十一) 从“语言”角度切入命题(含解析).docxVIP

2026届高三语文专题精练(十一) 从“语言”角度切入命题(含解析).docx

此“教育”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26年

专题精练(十一)从“语言”角度切入命题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盲艺人在流浪

朝颜

①他在村头的一棵高大樟树旁坐下来,扭过身子从布袋里掏出一把勾筒。无须竖起耳朵,他便能听见四面隐约的人声、牲口和家禽的叫唤声。就是这里了,他在心中默默地想着。

②勾筒声起,他开腔唱起了“十八搭”:“各位老表朋友们,我一路迢迢来这村。拿起勾筒定好音,今日我来唱古文……”这,是他无数次向陌生的人们打招呼的方式。

③夕阳逐渐沉落大地,将他瘦小的身影拉得很长。一只闻讯赶来的田园犬轻吠几声,警觉地盯视着他。他摸了摸依旧忠实靠在脚边的探路木棍。然后,继续拉响勾筒,高声说唱。闻声而至的人越聚越多,渐渐在他身边围成一个弧形。“那个人是叫花子吗?”“不是哦,唱古文的。”人们对他指指点点地议论着。

④他叫陈开财,从十七岁起他就这样在无定的奔走和流浪中度过了半生。一个双目失明、四处漂泊的民间艺人,从来都是走到哪唱到哪、吃到哪住到哪,连名字都鲜有人知。

⑤人们看见他,有的说他是“那个瞎子”,有的称他是“唱古文的”,他喜欢后者。

⑥陈开财从不计较那些脱口而出的指称,上天交给他一副残缺之躯,他唯一的执念是活下去,活出儿孙满堂的日子,活出一个男人的顶天立地。

⑦那么多年过去,他早已习惯了一个人摸索前方的道路,一个人被风牵着踽踽独行,一个人向着偌大的世界讨生活。以出生地于都县梓山镇山塘村机木岭小组为原点,他的足迹遍布整个赣南、闽西和粤东乃至全国各地,如果将那些印迹完整地描画出来,大约是一个点线密密交织的不规则圆形。

⑧一根棍子、一个布袋是他的必备行头,一副好嗓子、一把土勾筒是他的生存依赖,一幢祠堂、一座庙宇、一间茶亭成为他多数时候的栖身之处。所幸,他常常遇到好心人,跨沟过桥时牵他一程,到了饭点时为他添双筷子,夜晚来临时给他一个容身之所,唱完古文时给他一些钱物,或将他收到的米粮换成钱币交到他手中……

⑨“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陈开财无数次感念着那些只闻其声、未见其面的人们。是他们的慷慨和信任,给了他一份活着的勇气和希望。多年的颠沛流离,也让他掌握了满口的示弱和讨好之词——“好心人帮帮忙,到你家吃顿饭可以吗?”“大爷大婶行行好,在你家里住一晚,我给你们唱古文、算八字。”

⑩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电视还是赣南乡村的稀罕之物,人们的娱乐方式匮乏而单调,唱古文的盲艺人给人们带来了太多的热闹、欢乐和满足。一个被称作“老谢梆筒”的人,面目早已模糊,以他为主角构成的独特场景停留在我童年的记忆里。他拍着梆筒,半文半白半方言,咿咿呀呀地唱着一些我无法听懂的句子,一唱就是一下午。老人们总是沉浸在他那忽高忽低、时快时慢的勾筒声里,有时展眉微笑,有时暗自垂泪。

11后来,我与父母谈起往事,串联起更多细节。比如“老谢梆筒”长年住在我们村外号叫“砂锅”的家里,他的布袋子总是鼓鼓囊囊的,他讨到的米和肉,就交给这家的女主人,零零碎碎的钱则自己攒着。不知在何年何月,“老谢梆筒”忽然从麦菜岭彻底消失了,再也不见了影踪。只有当另一个唱古文的盲艺人来到村里时,人们才会再次想起他,感慨一声:“‘老谢梆筒’都不知去哪儿了。”

12这世间,必有许多人曾以同样的方式怀念过陈开财。当问及他走村串户的经历时,他以习惯性地说唱口吻告诉我:“哦呵,我走了好远哪,十九岁就窜到了:瑞金。”一个“窜”字,夹杂着自嘲,又携带着无所畏惧的勇猛之气,令听者不由心领神会。云石山、叶坪、沙洲坝、黄柏……他一一说出我家乡的地名,仿佛几十年过去,那些行过的路、驻留过的屋场,在他脑海中依然清晰的像一张活地图。

13和当下的明星艺人一样,他也曾拥有过风光无限的走红岁月。从二十岁到三十岁,整整十年,他像一个香饽饽一样被人们四处争抢,生意火得似一炉浇不熄的炭。有一年,他被请到赣县唱古文,当地的百姓名堂多,第一天玩抓阄,抓到哪段唱哪段;第二天,别村来人把他抢走了,抢到哪去了他都不知道,勾筒一拉就开唱;第三天,观众起哄要投票,哪个本子得票多就唱哪本。三天过去,陈开财被折腾得疲惫不堪,他挎起布袋子,毅然决然地说:“我走了,不唱了,这样太累,会把我累死。”有无奈,也有一丝只可意会的骄傲。

14那时候,老百姓几乎什么都喜欢听,《割袍记》《丝带记》《卖花记》……而陈开财的脑子里,装着唱不完的段子和唱本。常常是,他来到一个地方,就轻易地唱出了名声,很快又有人找过来,邀约下一场。那些乡村里的牵头人,自会找村民们捐钱捐物,将请人唱古文这件事办得隆重又体面。

15最得意的一次,是有人包场,原本讲好的四元钱一天,自己管吃管住,待他唱完一段后,那人直接将价钱提到了八元。“我说太多了,相当于两天。他说不多,结一个缘。”陈开财微微抬起了头,将空洞的眼睛对着我,提高了八度的声音里饱含着惊喜,“我到一个地方,一个月两个月不用走。今天接,明天接,那就有味道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原创文库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电子图像处理技能证持证人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3年04月20日上传了电子图像处理技能证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