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节度使领州府体制研究_丁俊.pdf

  1. 1、本文档共2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专题研究·

唐代节度使领州府体制研究

丁俊

摘要:高宗武后时期,中央对边军物资调配实行就近供给,近边州府

税收常被留州以供军需。开元后期节度使领州府体制形成后,各道节度使辖内

州府所有税收由支度使(一般由节度使兼任)统一管理,可留州或本道用于军

费等支出。开天之际出现的“当道自供”模式,虽未摆脱唐前期中央“统收统

支”财政管理框架,但已显露向唐后期“财税三分”体制过渡迹象,为两税法

下中央政府与地方藩镇间赋税分割提供制度先例。

关键词:唐代节度使统收统支财税三分财政体系

唐前期国家财政实行“统收统支”,由尚书省度支司统一负责调配。安史之乱

后,为应对中央财政困境,杨炎推行两税法,两税收入根据“上供、送使、留州”

原则进行分配。开元时期,节度使领州府体制形成后出现的“当道自供”模式,

是介于“统收统支”与“财税三分”之间的中间形态。

“当道自供”模式出现与唐边防体系变化密切相关。高宗武则天之后,唐边防

策略转向守势,开始在北、西防线广设军镇,并以节度使统领各军镇,但不断增

长的军费开支和庞大的军粮供给需求成为困扰唐廷的新问题。以往学界多关注朝廷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唐玄宗时期新疆地区的民族交融互动研究”(21VXJ005)阶

段性成果。

陈明光:《唐代财政史新编》,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1年,第38、210—213页;

李锦绣:《唐代财政史稿》上卷第1分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15—17

页;《唐代财政史稿》下卷第2分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627—633页。

康乐:《唐代前期的边防》,台北:台湾大学出版委员会,1979年,第18—19、74页;

张国刚:《唐代藩镇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13—14页;唐长

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第412—415页。

26

唐代节度使领州府体制研究

调拨中央财政经费及在驻兵地区广置军屯等相关措施,对唐廷以近边诸州课税留

州供军这一措施关注不够。

鉴于此,本文首先考察唐代军镇大规模设立前的供军模式,分析边地长期驻军

情形下,中央如何在度支司统一调配下灵活供军;进而讨论边军规模日益扩大情

况下,中央为保障军资供应充足,下放一定财务管理权限,使地方节度使获得“量

入计出”的收支统筹权。各道节度使通过统一支配辖内州府所有税收,以维持本道

财政收支平衡,“当道自供”模式就此形成。节度使领州府体制虽未完全摆脱中央

统收统支财政管理模式,但各道节度使所领州府数占全国总州府数近三分之一,这

些州府税收留于地方,等同分割一部分中央财政收入,为安史之乱后中央、藩镇、

州府财税三分体制出现作了铺垫,是唐代财政体系变迁重要一环。

一、开元前地方州府财务管理权逐步扩大

唐前期租庸调等税物有送京城、外配与输送本州三种安排。外配主要用来供

军。《唐六典》记载,“物之精者与地之近者以供御,物之固者与地之远者以供

军”,即物品精美且距离近者,入京供皇室使用;物品坚固耐用且距离远者,送

至边疆供给军队。这里“近”与“远”是相对于两京(长安、洛阳)而言,若将目

的地对调,供军同样遵循就近原则。《龙筋凤髓判》有一道判文:“工部员外郎赵务

支蒲陕布供渔阳军,幽易绢入京,百姓诉不便,务款布是粗物,将以供军,绢是

细物,合贮官库”,判曰“非直运者劳苦,抑亦兵家贾怨,宜从削黜,以肃愚顽”,

将蒲陕布改判送京、幽易绢供应渔阳军,说明唐代官方物资运输时,就近原则优

文档评论(0)

*****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实用至上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